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医学百科 > 正文

血浆黏度
检查

概述

血浆黏度(PV)约为全血黏度的1/8~1/4,是反映血液流动性的指标之一。血浆黏度的特点是不随着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不论在高或低切变率范围内黏度值是一个常数。通常血浆黏度主要取决于某些高分子量的不对称蛋白质分子的含量,包括纤维蛋白原、α2巨球蛋白、IgM、IgG等,也取决于机体内水分含量。血浆黏度增加导致血流不畅,甚至阻断,可反映淤血存在。许多血浆蛋白异常的疾病都可以表现出明显的高黏滞症状,如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先天性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某些胶原性疾病等。由于血浆中蛋白含量的异常升高,血浆黏度异常使血浆黏度明显升高,进而使血液黏度升高。另外,血浆黏度异常血浆蛋白的增加也可以导致红细胞的聚集,特别在低切变率时更为明显,从而造成全血黏度的升高。

临床意义

血浆黏度测定是血液流变学检验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血浆黏度越高,全血黏度也越高。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休克肿瘤、某些皮肤病及各种原因引起的球蛋白增多疾病的治疗预后的检查判断。
增高:见于原发性高球蛋白血症,如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继发性高球蛋白血症,如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高脂血症,如糖尿病、恶性肿瘤等。

正常值参考范围

女:1.65~1.95;男:1.60~1.80 。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