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有丝分裂(mitosis)又称为间接分裂(indirect division),是真核细胞分裂最普遍的形式。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的形态,尤其是细胞核的形态发生明显的变化,出现了染色体和纺锤丝,有丝分裂由此得名。有丝分裂的过程较复杂,首先是细胞核分裂(核分裂),随后是细胞质分裂(胞质分裂),产生细胞壁,形成2个子细胞。
分裂过程
1.核分裂
通常有丝分裂期根据细胞核内染色体的变化,可分为四个时期,即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1)前期 染色质螺旋化变成染色体。每个染色体包含两条染色单体,并由着丝粒连接。中心体的两个中心粒分开,并向细胞两极移动,两个中心粒之间出现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同时,核仁逐渐变小消失,核膜逐渐溶解破裂。
(2)中期 核膜完全消失。每个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仍由一个着丝粒连接,但每条染色单体的着丝点都有纺锤丝连着,牵动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此期染色体聚缩到最短、最粗,是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最佳时期。
(3)后期 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为二,使两条染色单体成为各具一个着丝点的独立的子染色体,并由纺锤丝的牵引分别移向细胞两极的中心粒附近,形成数目相等的两组染色体。同时在赤道板部位的细胞膜收缩,细胞质开始分裂。
(4)末期 分裂后的两组染色体分别聚集到细胞的两极,染色体解旋伸展变细恢复为染色质,纺锤丝消失,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细胞质发生分裂,在纺锤体的赤道板区域形成细胞板,形成两个子细胞,又恢复为分裂前的间期状态。
2.胞质分裂
胞质分裂(cytokinesis)通常在核分裂后期,染色体接近两极时开始,这时纺锤体出现了形态上的变化,两极的纺锤丝逐渐消失,中部的连续丝中增加了许多短的纺锤丝并向外扩展,形成了一个密集着纺锤丝的桶状区域,称为成膜体。成膜体中有许多含有多糖类物质的由高尔基体和内质网分离出来的小泡,汇集到赤道面上,并相互融合,释放出多糖类物质,共同构成细胞板。细胞板由两层薄膜及之间积累的果胶质共同组成。在形成细胞板时,成膜体由中央位置逐渐向四周扩展,细胞板也就随着向四周延伸,直至与原来母细胞的侧壁相连接,完全把母细胞分隔成两个子细胞。
临床意义
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的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可见,细胞的有丝分裂对于生物的遗传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