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医学百科 > 正文

内痔
疾病

概述

内痔是指发生在齿线以上的曲张静脉团。一般以截石位3点、7点、11点最为多见。因便秘或其他原因而引起静脉回流受阻而形成。单纯性内无疼痛仅有坠胀感,可出血,发展至脱垂,合并有炎症时,可影响到齿状线下,故有疼痛。如痔静脉从内血栓形成,则疼痛剧烈。痔脱垂,肛门括约肌收缩而引起嵌顿时,疼痛更剧。

病因

对痔形成原因的看法尚有分歧,有血管增生学说、静脉曲张学说、肛管狭窄学说及肛垫下移学说。但痔静脉回流受阻及局部的炎症与损伤是主要病因。痔静脉回流受阻与腹腔内压增高,特别是直肠腔内压力增高有关,后者常为慢性便秘、局部炎症及损伤引起的肛管狭窄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

1.便血
多见于一、二期内痔。三、四期内痔出血较少,其特点是:无痛性、间歇性便少量鲜血,数月后可自行停止,但会反复出现。血多在大便表面,有时为便时滴血,出血严重者可呈喷射状,如长期反复便血,可出现贫血
2.内痔脱垂
见于内痔三期。多先有便血,后有脱垂,并越到后期脱垂越严重,因后期痔体积增大,逐渐与肌层分离。排便时易被推出肛门外。轻者便后可自行还纳,重者需用手托回.严重者在咳嗽、体力劳动等腹压增加时也能脱出肛门外。
3.疼痛
单纯内痔无疼痛。但有肛门下坠感。只有当内痔脱出嵌顿、水肿、血栓形成、感染、坏死时才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4.肛门瘙痒、潮湿
后期内痔,由于痔块反复脱垂,肛门括约肌松弛,分泌物常流出刺激肛周皮肤,出现潮湿及瘙痒,有的还出现肛周湿疹
5.内痔分为4度(或4期)
(1)Ⅰ度  排便时出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痔不脱出肛门;
(2)Ⅱ度  常有便血;排便时脱出肛门,排便后自动还纳;
(3)Ⅲ度  痔脱出后需手辅助还纳;
(4)Ⅳ度  痔长期在肛门外,不能还纳。
其中,Ⅱ度以上的内痔多形成混合痔,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可出现疼痛不适、瘙痒。

检查

1.肛门视诊
用两手拇指将肛门向两侧牵开,三、四期内痔多能清楚地看到,二期内痔有时亦能看到。内痔有脱垂者,在蹲位或嘱患者排便后使痔保持脱垂状态下立即观察,可清楚地看到痔核的大小、形态、部位和数目。痔黏膜有无破溃、出血,对诊断环状痔有意义。

2.直肠指检
如内痔无血栓形成或纤维化,不易扪出。但对排除直肠其他病变十分重要,尤其要除外直肠癌息肉和直肠黏膜下肿块等病变。

3.肛门镜检查
先观察直肠腔内有无血迹、黏液,黏膜有无充血、水肿、溃疡及肿块,排除直肠内其他病变,再观察齿状线上方的痔块,痔块向肛门镜内突出,呈暗红色结节,并注意其大小、数目、部位及其黏膜有无糜烂等。

诊断

1.无痛性便血是其主要症状,鲜红色,出血量不多,偶有大量者,血不与大便相混。常因大便干硬、过度劳累、饮酒或吃其他刺激性食物而诱发。反复便血偶有并发严重贫血者。
2.排便时肛门部有肿块脱出是二、三期内痔的特征。
3.内痔合并有炎症时,可影响到齿状线下,故有疼痛。如痔静脉内血栓形成,则疼痛剧烈。痔脱垂,肛门括约肌收缩而引起嵌顿时,疼痛更剧。
4.痔表面黏膜面因损伤、炎症等因素,可有黏冻样分泌物或黏液血便。
5.视诊可见外痔及脱垂的混合痔。肛门镜检查可看清痔的大小、形状与部位。

鉴别诊断

1.直肠息肉
肠息肉头粗根细且带蒂,质柔嫩,多见于小儿,偶有连串状如葡萄。

2.直肠癌
发病部位较高,肿块不脱出肛外,质硬结节状明显,推之活动度差,指套染脓血黏液。直肠镜(或结肠镜)、病理活检可确诊。

3.肛裂
肛门疼痛,便后持续较久,出血量少,好发于截石位6、12点。

4.脱肛
便时肛门有脱出物呈放射状或螺旋状,且有层次,多见于小儿和老年人。

治疗

1.一般治疗

保持排便畅通,养成定时大便的良好习惯,吃含粗纤维多、少刺激性饮食,热水坐浴,必要时肛门内每晚塞入消炎止痛的痔疮栓剂。

2.硬化剂注射疗法

适用于以出血为主的一、二期内痔,已有血栓形成、局部有感染或溃烂者忌用。常用药物有5%石炭酸植物油、4%~8%明矾注射液、消痔灵注射液等。经注射后,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出现程度不同的纤维化,痔血管闭塞,使脱垂的“痔”恢复到正常部位。

3.胶圈套扎疗法

用特制痔核套扎器,将小胶圈套扎于痔的基底部,使之缺血、坏死、脱落。然后创面愈合,达到治愈的目的。该法主要治疗一、二期内痔或以内痔为主的混合痔。

4.手术治疗

适用于三、四期内痔,尤其适用于外痔较大的混合痔。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