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直肠息肉泛指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直肠息肉多分布在直肠下端,呈圆形,有细长的蒂,大多由黏膜及腺体构成,与肠壁相连接。也有的息肉为广基、无蒂。单发性居多,多发性者占少数。直肠息肉可分为炎性、增生性、腺瘤性和错构瘤性息肉。腺瘤样息肉可以恶性变,但在儿童则少见。直肠息肉是小儿便血的常见原因,部分息肉接近肛管部位生长,便后可脱垂于肛门口。
病因
病因目前仍不清楚,腺瘤样息肉可能与环境因素导致基因异常表达有关;增生性息肉或炎性息肉与感染和损伤有关。
临床表现
1.便血
无痛性便血是直肠息肉的主要临床表现。息肉的便血出血量较少,当排便因挤压而使息肉脱落,息肉体积大、位置低时,可发生较多量的便血。便血特点为大便带血,而不发生滴血。
2.脱垂
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由于重力关系牵拉肠黏膜,使其逐渐与肌层分离而向下脱垂。排便动作牵拉及肠蠕动刺激,可使蒂基周围的黏膜层松弛,可并发直肠脱垂。
3.肠道刺激症状
肠蠕动牵拉息肉时,可出现肠道刺激症状,如腹部不适、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等。
检查
1.直肠指诊可触到质软如豆粒大小的圆形肿物,能活动,无压痛。位置较高或较小的息肉,直肠指诊不易发现。
2.直肠镜检查:腺瘤性息肉呈圆形表面黏膜淡红且有光泽;炎性息肉蒂长色红;增生性息肉多呈丘状隆起结节。
3.钡灌肠检查可显示充盈缺损。
4.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确定息肉的性质。
诊断
低位带蒂息肉,排便时脱出,肉眼观察即可诊断。如有无痛性便血,经指诊触及活动性柔软肿物或看到息肉,亦可诊断。经上述检查如未发现病变,即应行乙状结肠、纤维结肠镜(或电子结肠镜)检查或气钡灌肠造影,可确定其位置、数目、大小、性状和范围。同时做病理学检查,确定有无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