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医学百科 > 正文

太田痣
疾病

概述

太田痣又称上腭部褐青色、眼皮肤黑素细胞增生病,是太田于1938年首次描述的一种波及巩膜及同侧面部沿三叉神经眼支、上颌支走行部位的灰蓝色斑片损害,好发于有色人种,如东方人及黑人。女性多见。发病年龄在婴儿期及青春期有两个峰段,其中1岁以内发病占61.35%。

病因

可能与遗传有关,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胚胎发育期间,黑素细胞由神经嵴向表皮移行时,由于某种原因未能通过表皮、真皮交界,停留在真皮内而形成的病变。而有的研究认为可能不是黑素细胞的残留,而是一种与蓝痣类似的错构瘤或痣样损害。

临床表现

有报道2/3的患者出生时即有眼部损害,而皮肤损害可在10多年后才出现,损害发生于一侧面部,特别是三叉神经第一支、第二支所支配的部位,故最常见于眶周、颞部、鼻部、前额和颧骨。约数厘米大小的色素斑可为灰蓝色、青灰色、灰褐色、黑色或紫色,斑片着色不匀均,呈斑点状或网状,界限不清楚。一般呈褐色斑状或呈网状,而蓝色较为弥漫。色斑颜色还常随年龄的增长而加深,在斑中偶有结节表现。约2/3患者同侧巩膜有蓝染或褐色斑点,有时睑结合膜、角膜也有色素斑,少数患者口腔和鼻黏膜也有类似损害。5%~10%病例为双侧性。少数患者可伴发伊藤痣、持久性蒙古斑或鲜红斑痣。太田痣极少恶变。

检查

一般无需辅助检查,根据色素的颜色、分布及累及眼等特点,即可作出诊断。如果症状不典型,可能需要下列检查帮助确诊。
1.组织病理学检查
(1)似蒙古斑,黑素细胞散在于真皮胶原纤维之间,但其分布比蒙古斑表浅。
(2)有隆起和浸润的色素斑,其黑素细胞数目多,似蓝痣。
(3)眼部,包括眼眶骨膜等较深的结构中也可有显著细胞浸润。
2.眼压检查
如果累及眼部,怀疑眼内压升高者,需要通过测量眼压类明确是否合并有继发性青光眼
 


诊断

根据色素斑的发生部位及颜色即可诊断。

治疗

色淡而范围小者,可试用液氮冷冻、化学剥脱与皮肤磨削术等,部分病例可获较好效果。色深或范围较大者,对上述疗法疗效较差,可选用染料脉冲激光如红宝石和Nd:YAG激光治疗,术后不留瘢痕,可达较好美容效果。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