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本病多数为β型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少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两者混合感染,卫生条件差,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等常为本病的诱因。本病常继发于外伤、虫咬症、疥疮、瘙痒性皮肤病等。
临床表现
本病最初为黄豆至指甲大小的炎性红斑或小结节,数目不定,数个至数十个,皮损形状往往不规则,可呈圆形或卵圆形,境界清楚,周围有一圈红晕。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水疱或脓疱,数日内水疱结成暗褐色厚痂,渐变干发硬,呈蛎壳状。痂皮不易去掉,去痂后有浅在性的碟形小溃疡,数周后坏死组织脱落,由肉芽组织填充,形成瘢痕而痊愈,周围可有色沉。该病儿童多见,小腿好发,一般无全身症状,当身体衰弱,机体免疫机能低下时,皮损发展快,可伴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坏死性溃疡等,严重时可发展为急性肾炎、败血症、肺炎而死亡。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脓液中可查见β-溶血性链球菌,合并感染时凝血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阳性。
2.组织病理检查
见非特异性溃疡,表皮、真皮坏死性炎症,有较多中性粒细胞浸润。
诊断
根据发生水疱、脓疱、坏死及溃疡等临床特征,皮损处细菌培养为β型溶血性链球菌可诊断。
鉴别诊断
1.脓疱疮
主要表现为浅表的脓疱和脓痂,愈后无溃疡及瘢痕形成。好发于暴露部位。
2.皮肤变应性血管炎
皮疹多形态,有红斑、丘疹、紫癜、结节、溃疡等。病理检查见血管壁有纤维蛋白样变性及坏死性血管炎等血管炎表现。
治疗
注意清洁卫生,改善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治疗各种诱发本病的慢性疾病及瘙痒性皮肤病。
1.全身治疗
全身症状重者可使用敏感性抗生素,如青霉素、氯唑西林钠、克林霉素或红霉素等。
2.局部疗法
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1/1000雷佛奴尔溶液浸洗或湿敷去痂,再用抗生素软膏如夫西地酸软膏、莫匹罗星软膏以及氧氟沙星软膏等,每日两次,如溃疡较深者,每日可用1/2000黄连素或庆大霉素生理盐水纱布换药,清除脓液,促进新鲜肉芽生长。
3.物理疗法
紫外线、红外线、超短波激光等方法,可促进溃疡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