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医学百科 > 正文

马拉色菌毛囊炎
疾病

概述

马拉色菌毛囊炎曾称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感染引起的皮肤浅表角质层和毛囊炎性损害,是一种真菌性皮肤病。本病多累及中青年,男性多于女性。皮损好发于颈、前胸、肩背等部位,多对称发生。典型皮损为毛囊丘疹、丘疱疹或小脓疱,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出汗后加重。

病因

本病由马拉色菌感染引起。马拉色菌是皮肤的正常寄生菌,为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一般不会致病,只在一定条件下发病。在特定条件下,如多汗、皮肤油腻、皮肤免疫力低下,以及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广谱抗生素等,马拉色菌会在毛囊内大量繁殖,其分泌的酯酶可分解脂质,产生游离脂肪酸,后者可刺激毛囊及其周围组织产生炎症反应,而诱发本病。

临床表现

马拉色菌毛囊炎典型皮损为毛囊性丘疹、丘疱疹或小脓疱,半球形,直径2~4毫米,周边有红晕,可挤出粉脂状物质,常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密集或散在分布。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出汗后加重。患者常存在多汗、油脂溢出的表现,可合并花斑糠疹脂溢性皮炎。多分布于躯干上部。

检查

1.真菌镜检
用刀片将毛囊丘疹整个刮下,染色镜检可见圆形或卵圆形孢子、芽生孢子,有的可见粗短菌丝。
2.真菌培养
含油培养基真菌培养可分离出马拉色菌。
3.组织病理学检查
在扩张的毛囊内可见厚壁、单极出芽、圆形或卵圆形的真菌孢子,也可见毛囊角栓、毛囊皮脂腺漏斗部及周围组织有炎症细胞浸润或脓肿形成。

诊断

根据病史、典型皮损及真菌镜检阳性,可做出诊断。
1.有长期大剂量服用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史。
2.有毛囊性丘疹、丘疱疹或小脓疱等典型皮损表现。
3.真菌镜检可见圆形或卵圆形孢子、芽生孢子。

鉴别诊断

主要与寻常痤疮鉴别:后者多在青春发育期发病。发病初期常表现为非炎性的白头或黑头粉刺,毛囊性半圆形丘疹,中央可见凹陷或黑色角质栓。白头粉刺易进展为炎性丘疹或脓肿,严重者会形成深在囊肿或结节,有些患者会出现增生性瘢痕

治疗

去除诱因,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广谱抗生素,同时采取局部治疗和/或全身治疗。
1.局部治疗
局部治疗一般选用渗透性好的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霜或洗剂、硫磺软膏、二硫化硒等,适用于皮损面积较小者。
2.全身治疗
全身治疗主要为口服抗真菌药,常用的药物有伊曲康唑氟康唑,适用于皮损面积较大,病情反复者。口服抗真菌药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头晕不良反应,还可能会、引起白细胞计数及肝肾功能异常,应遵医嘱定期去医院复查。

预后

本病无严重危害,可治愈,但易复发。

护理

1.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换洗衣物,勤洗澡,出汗后及时擦干。
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出汗。
3.生活规律,避免熬夜,保证睡眠充足。

预防

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广谱抗生素。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