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病毒性腹泻是一组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排水样便或稀便),也可有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其病程短、病死率低,该病又称病毒性胃肠炎。A组轮状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发病高峰在秋季,故又称婴儿秋季腹泻。与急性胃肠炎有关的病毒种类较多,其中较为重要、研究较多的是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此外,还有肠腺病毒、星状病毒、杯状病毒等。
病因
本病是由于病毒感染所致,病原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常由A组轮状病毒引起,发病高峰在秋季,故又称婴儿秋季腹泻。B组轮状病毒可引起成人腹泻。诺如病毒、肠腺病毒、星状病毒、杯状病毒等亦可引起病毒性腹泻。
临床表现
1.普通轮状病毒 :潜伏期1~3天。病情差别较大,6~24月龄小儿症状重,而较大儿童或成年人多为轻型或亚临床感染。起病急,多先吐后泻,伴轻、中度发热。腹泻每日十到数十次不等,大便多为水样,或呈黄绿色稀便,常伴轻或中度脱水及代谢性中毒。部分病例在出现消化道症状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病程约1周左右。但少数患儿短期内仍有双糖尤其是乳糖吸收不良,腹泻可持续数周,个别可长达数月。
2.成人腹泻轮状病毒 :潜伏期2~3天,起病急,多无发热或仅有低热,以腹泻、腹痛、腹胀为主要症状。腹泻每日3~10次不等,为黄水样或米汤样便,无脓血。部分病例伴恶心、呕吐等症状。病程3~6天,偶可长达10天以上。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液生化等检查,常有淋巴细胞及单核吞噬细胞升高,严重者有电解质的紊乱,如低钠、低氯血症,低白蛋白血症等
2.粪便检查:大便培养出病原体是确诊该病的标准。
3.其他: B超、腹部X线检查,CT检查及血管造影等,可以观察胃肠黏膜的形态,有助于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腹泻等临床表现,结合粪便检查等,就可以诊断病毒性腹泻。
1.流行季节、流行地区,特别是在秋冬季发生的水样腹泻,周围人群有类似症状的发生,应考虑本病。
2.起病较急,临床表现急性水样腹泻,黄色水样便,部分患者可伴有呼吸道症状。中毒症状较轻,病程多可自限。
3.实验室检查发现轮状病毒颗粒或粪便上清液中有病毒抗原可确诊。
治疗
主要针对病因治疗。
1.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以及饮食卫生,补充营养,饮食宜清淡,容易消化。
2.对症治疗
(1)严重的腹泻患者,必要时可应用止泻药物。
(2)及时纠正腹泻所引起的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
(3)对严重营养不良者应该采取营养支持,予补充氨基酸、维生素以及白蛋白等。谷氨酰胺是黏膜修复的营养物质,在补充氨基酸时应注意补充谷氨酰胺。
3.针对病原菌治疗
根据各项检查结果,对病原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以致缩短病程。
预防
本病的主要预防是避免与致病菌接触,生活中应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婴幼儿,尽量避免吃被污染的事物,勤洗手等;同时,应注意提高自身免疫力,多食蔬菜、锻炼身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