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医学百科 > 正文

表皮基底膜带
护理

概述

表皮基底膜带(BMZ)位于表皮真皮之间。过碘酸-雪夫(PAS)染色显示为一条厚度为0.5~1m的紫红色均质带。皮肤附属器和真皮之间、血管周围也存在BMZ。它是连接表皮真皮的重要结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渗透屏障作用,可防止有害物质通过。

结构

电镜下基底膜带由胞膜层、透明层、致密层和致密下层四层结构组成。
1.胞膜层
即基底层细胞真皮侧胞膜,厚约8nm,可见半桥粒穿行其间。半桥粒一方面借助附着斑与胞质内张力丝相连接,另一方面借助多种跨膜蛋白如BPAG2、亲和素α6β4等与透明层黏附,从而发挥其在基底膜带中的“铆钉”样连接作用。
2.透明层
厚35~40nm,电子密度较低,主要成分是板层素及其异构体,它们组成了细胞外基质和锚丝,锚丝可穿过透明层达致密层,具有连接和固定作用。
3.致密层
厚35~45nm,主要成分是Ⅳ型胶原,也有少量板层素。Ⅳ型胶原分子间相互交联形成的连续三维网格,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基底膜带的重要支持结构。透明层的锚丝以及致密下层的锚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均附着于致密层。
4.致密下层
也称网板,与真皮之间互相移行、无明显界限。主要包括锚原纤维以及弹力微原纤维素。锚原纤维的主要成分是Ⅶ型胶原,一端与真皮乳头层中的电子致密物锚斑结合,另一端附着于致密层,将致密层和下方真皮连接起来。弹力微原纤维素一端与致密层相连,另一端伸入真皮乳头层。两者共同维持表皮与下方结缔组织之间的连接。

生理作用

基底膜带的四层结构通过各种机制有机结合在一起,除了使真皮与表皮紧密连接外,还具有渗透和屏障作用。表皮无血管,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即通过基底膜带进入表皮,而表皮的细胞产物又可通过基底膜带进入真皮。一般情况下,基底膜带限制大于40 000的大分子通过,但当其发生损伤时,炎症细胞、肿瘤细胞及其他大分子物质均可通过基底膜带进入表皮。基底膜带结构的异常可导致真皮与表皮分离,形成表皮下水疱或大疱。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