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肝淤血又称为被动性肝充血(PHC),是充血性心力衰竭和缩窄性心包炎最常见并发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肝静脉血液回流障碍,肝静脉内压力升高,肝小叶内中央静脉和肝血窦被动性充血,均可造成肝淤血。此时肝内含血量增多,肝脏体积增大,质地较坚韧,且有触痛。
病因
1.心脏疾患
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如心瓣膜病、心肌梗死、肺源性心脏病等,引起右心功能不全,或心包疾病引起右心房压力增加,均易使下腔静脉压力升高,传递到肝静脉,导致肝内静脉血液回流障碍,中央区肝静脉窦扩张淤血。可引起肝淤血的心脏疾病有:缩窄性心包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高血压心脏病。
2.静脉病变
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肝静脉血栓形成(巴德-吉亚利综合征)、多发性浆膜炎时瘢痕收缩或肿瘤生长压迫所致的静脉血管狭窄等,引起肝静脉急性或慢性阻塞,使肝静脉内血压升高,发生肝淤血。也有学者认为与先天性静脉畸形有关,但仍有不少患者原因不明。
临床表现
肝脏急性充血、增大,肝包膜被拉紧,患者可出现右上腹疼痛。体检可见肝颈静脉反流征和轻度肝功能异常。当心脏病患者反复发生心力衰竭,肝大可达肋缘下2~10cm,硬度增加,表面光滑。脾脏在初期时反而缩小。根据淤血的程度、速度和病变特点的不同,肝淤血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
1.急性肝淤血
急性肝淤血患者,临床表现除触诊可查到肝大外,还有肝区膨胀性疼痛和触痛。由于肝细胞淤血性缺氧,可引起肝功能障碍,表现为血清转氨酶升高,尿胆原增多,肝脏排泄功能也受一定影响。
2.慢性肝淤血
(1)最多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也可发生于下腔静脉或肝静脉阻塞,以及肺循环受阻引起的右心衰竭。右心衰竭时体静脉系统压力增高,肝脏受到的影响比其他系统早而严重。
(2)慢性肝淤血病情进展较慢,肝大程度不及急性肝淤血时显著。右上腹可有持续性疼痛,弯腰或用力触摸时有压迫感。触诊时肝下缘在肋缘下,质较硬,边缘钝圆。当回心血流严重受阻时可出现腹水。肝功能有轻或中度异常,尿酸生成和凝血因子生成减少,血清白蛋白降低而球蛋白增高。
(3)慢性淤血的肝脏肿大饱满,深红或紫色,边缘钝圆,硬度增加。切面见小叶中央为深红色,小叶周围呈灰白或灰黄色。红黄相间,好像槟榔切面的花纹,所以又称为槟榔肝(豆蔻肝)。
检查
1.超声检查
早期即可见肝大,肝下缘变钝,肝内回声增强。下腔静脉和肝静脉扩张,呼吸动作加时,下腔静脉和肝静脉的内径改变很小。
2.CT检查
肝淤血的CT表现包括腔静脉和肝静脉扩张,升高的中心静脉压造成的对比剂逆流和强化下腔静脉和肝静脉不显影。CT增强扫描时,肝实质可显示为弥漫性不均匀的斑点样和网格状(马赛克样)增强。此外,CT还可显示心脏增大、肝大、血管周围淋巴水肿造成的门静脉周围透亮带、胸腔积液、腹水和心包积液等肝淤血的其他相关改变。
3.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肝脏可显示为马赛克样增强,以及显示未增强门静脉和肝静脉所造成的低信号条状影,之后门脉期和延迟期肝脏实质信号强度变为比较均匀,门静脉和肝静脉也逐渐增强,并可见有肝静脉和肝上的下腔静脉扩张。
4.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有轻或中度异常,尿酸和凝血因子生成减少,血清白蛋白降低而球蛋白增高。血清转氨酶升高,尿胆原增多。
诊断
主要依靠超声、CT、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结合实验室肝功能检查结果做出诊断。
治疗
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积极控制引起肝淤血的原发病如缩窄性心包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高血压性心脏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