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医学百科 > 正文

输血传播疾病
疾病

概述

输血传播疾病又称输血相关传染病,是指受血者通过输入含有病原体的血液或血液成分而引起的传染病或感染。目前,可通过输血传播的疾病与感染已知有二十几种,其中最严重的是艾滋病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显示,全球每年有近百万人因输入不健康血液或血液制品感染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等。每年新增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携带者中,5%~10%有经输血或血液制品感染史。

病因

因输入含有病原体的血液或血液成分而引起传染病或感染。

临床表现

因输血传播疾病种类较多,临床表现也千差万别,故此处仅介绍最常见也最严重的输血传播疾病:艾滋病、乙型病毒性肝炎及丙型病毒性肝炎。
1.艾滋病
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后,初始数年至十余年可无任何临床表现。初期症状如同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流感),可有乏力、食欲减退、发热等;随病情加重,症状日见增多,如皮肤、黏膜白色念球菌感染,出现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紫斑、血疱、瘀血斑等;以后渐渐侵犯内脏器官,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可长达3~4个月;侵犯肺部常出现气促、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侵犯胃肠可引起持续性腹泻便血腹痛消瘦无力等;还可出现肝脾大、并发恶性肿瘤等;还可侵犯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临床症状复杂多变,每位患者并非上述所有症状全部出现。
2.乙型病毒性肝炎
患者常感乏力,容易疲劳,可伴轻度发热等;肝功能异常,胆汁分泌减少,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还可出现黄疸肝区疼痛、肝脾大、肝纤维化等表现。
3.丙型病毒性肝炎
患者常表现乏力、食欲不振、关节疼痛、厌食、恶心和发热。后期可出现黄疸、腹胀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

检查

1.艾滋病
(1)免疫功能检查:CD4+T淋巴细胞耗竭,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减少,CD4+T淋巴细胞<200/μl,CD4/CD8<1.0(正常为1.25~2.10),迟发型超敏反应皮试阴性,有丝分裂原刺激反应低下,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下降。
(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明胶凝集试验、免疫荧光检测、免疫印迹检测、放射免疫沉淀法等,其中前三项常用于筛选试验,后二者用于确证试验。
(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原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P24抗原,能帮助判断病毒复制水平,对“窗口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早期确诊有临床意义。
(4)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毒定量检测:包括血浆或淋巴细胞病毒培养定量检测、血浆病毒RNA定量检测(又称血浆病毒载量)和淋巴细胞内cDNA定量检测。其中血浆病毒RNA定量检测敏感、准确,是最常用的方法。
2.乙型病毒性肝炎
(1)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检测:①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的检测;②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和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的检测;③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的检测。
(2)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检测:血清HBV DNA是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和传染的直接证据。
3.丙型病毒性肝炎
(1)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机体可产生相应的抗体,最早出现的抗体是针对病毒核心壳区C22蛋白的抗体(抗C22抗体),随后是针对NS3区C33蛋白抗体(抗C33抗体)的产生,该抗体滴度低于抗C22抗体,但高于最后出现的抗C100抗体。
(2)丙型肝炎病毒RNA(HCV RNA)检测: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几天内,即在谷丙转氨酶(ALT)升高及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出现前几周,即可测出HCV RNA,因此HCV RNA可作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也可作为丙型肝炎病毒复制、转归及有无传染性的指标。

诊断

1.艾滋病
患者近期内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RNA 和P24抗原的检测则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尤其是能缩短抗体“窗口期”和帮助早期诊断新生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80%左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感染后6周初筛试验可检出抗体,几乎100%感染者12周后可检出抗体,只有极少数患者在感染后3个月内或6个月检出抗体。
2.乙型病毒性肝炎
根据临床表现、肝功能、肝穿刺活检和病原学检查不难诊断。
3.丙型病毒性肝炎
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6个月以上,HCV RNA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根据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血清学、病毒学、生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将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分为:①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②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分为代偿期肝硬化及失代偿期肝硬化;③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治疗

1.艾滋病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仍缺乏根治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有效药物。本病强调综合治疗,包括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治疗、预防和治疗机会性感染、增加机体免疫功能、支持疗法以及心理关怀。
2.乙型病毒性肝炎
治疗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及抗氧化、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三分药治,七分调理;需有战胜病魔的信心及意志,精神愉快,生活规律,合理饮食,不宜过度肥胖;除黄疸或转氨酶显著升高需卧床休息外,应适量活动,动静结合。
3.丙型病毒性肝炎
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清除丙型肝炎病毒,获得治愈,清除或减轻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损害,阻止疾病进展为肝硬化、肝硬化失代偿、肝衰竭肝癌,改善患者长期生存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