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睡眠节律障碍是指患者睡眠作息节律自发地出现与正常节律相违背的现象,即患者易在日间入睡,而在夜间正常睡眠时间段内难以入睡。睡眠节律障碍包括睡眠时相后移型、睡眠时相前移型、睡眠-清醒不规则型、自由节律型、时差综合征、轮班工作型6个亚型。
病因
昼夜睡眠节律紊乱的根本原因是机体内部生物钟所产生的睡眠-清醒节律与所期望的睡眠-清醒节律不一致。下丘脑视上核是生物节律调控的中枢所在。在没有外界驱动因素影响的情况下,该神经核团所发出的节律略长于24小时。这一体内生物钟调节机制可以受微弱的刺激信号的影响而改变。其中光照是较强的生物节律调节刺激信号。光照时通过视交叉上核来影响内部生物节律的调控。光照的强度、持续时间和光照出现的时间决定了它对昼夜节律系统的作用方式。
临床表现
1.睡眠时相后移型
表现为难以在夜间正常就寝时间入睡,清晨起床时难以醒转。日间难以保持良好的状态,表现迟缓懒怠,甚至伴有抑郁情绪。可以是青少年抑郁症的早期表现。
2.睡眠时相前移型
夜幕降临时即感觉困倦乏力,需上床就寝,次日凌晨又过早醒转。表现为夜间6~9时入睡,次日凌晨1~3时醒转。
3.睡眠-清醒不规则型
睡眠持续时间的长度变化很大,间隔以长短不等的清醒期。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日间疲劳,难以维持清醒。夜间常伴烦躁不安的症状。
4.自由节律型
夜间入睡困难,早上不易醒转,或者白天难以维持清醒。典型者其症状严重程度呈周期性变化。
5.时差综合征
在经过一次跨越5个时区以上距离的旅行以后,将持续存在7~10天,在新的环境中入睡困难,或者睡眠维持困难,伴有日间的过度思睡。旅行中如果睡眠不足或有酒精摄入者症状更加明显。经常进行航空旅行者易罹患慢性时差综合征,表现为困倦、睡眠紊乱、虚弱无力,工作能力下降和易激惹。
6.轮班工作型
长期上夜班或者参加三班倒(8小时/班)工作者会出现类似于时差综合征的表现。夜班工作者尝试在夜间睡觉,因为不能适应新的作息时刻,夜间睡眠时间被动减少。到工作日,睡眠不足将进一步加重睡眠紊乱的症状。
检查
通常包括主观评估方法(临床症状、睡眠习惯和睡眠卫生情况、药物使用情况和睡眠相关评估量表等)与客观评估方法(体格检查、多导睡眠图等)。
诊断
病史及睡眠记录有助于睡眠节律障碍的诊断。连续记录2~4周睡眠记录通常可以确诊。当患者有自由节律型睡眠节律障碍,后者睡眠节律的周期性变化只有通过连续数周的记录才能得以揭示。睡眠时相后移障碍患者,睡眠记录反映其入睡及醒转的时间正常的时间明显推迟。睡眠-清醒不规则障碍的患者,其睡眠记录就寝时间极不一致:24小时中可以分散出现多次持续2~4小时不等的睡眠,一天与一天之间睡眠出现的时间和持续时间可以呈现显著的变异性。
治疗
合理规划睡眠作息、保证充足的阳光照射是治疗睡眠节律障碍的关键。睡眠障碍,常由于长期的思想矛盾或精神负担过重、脑力劳动、劳逸结合长期处理不当、病后体弱等原因引起,因此出现睡眠障碍后首先要解除上述原因,重新调整工作和生活。此外,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有助于睡眠障碍的恢复。如果生活方式调整效果不佳,需要结合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