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医学百科 > 正文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护理

概述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是指当群体暴露于某种异常的生物学或社会心理学因素时,使其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概率)增加,改变或去除该因素后,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概率)减少或消失。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等是公认的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的特点

从某种意义上讲,疾病的危险因素相当于病因。但是,与病因相比,危险因素有3个不同的特点:
1.危险因素是流行病学术语,只有在进行群体调查时才能发现。
2.疾病往往是由多个危险因素联合作用而发病的。没有某一单一危险因素,相关疾病也可发生。
3.危险因素不能用作疾病的诊断依据。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分类

目前已知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及300多种,分类方式不一。
1.临床常用的分类方式
(1)“传统的”和“新的”危险因素:“传统的”危险因素的主要有年龄、家族史、男性、高血压、吸烟、糖尿病、总胆固醇升高等。“新的”危险因素主要有C反应蛋白、载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和同型半胱氨酸。目前认为,从疾病防治的角度看,首要的目标仍是已明确的传统的危险因素。
(2)“遗传”和“环境”危险因素“:环境因素比遗传因素更为重要,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3)“可改变”的“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年龄、男性和心血管病家族史等是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不健康饮食、缺乏体力运动等为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通过消除该类因素或改变相关行为,有助于心血管病的预防。
2.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
根据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生相关的密切程度,可将危险因素大致分为以下5类。
(1)致病性危险因素:总胆固醇升高、吸烟、高血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血糖升高是目前公认的缺血性心血管病的致病性危险因素,也可称为主要危险因素。目前这些危险因素致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已有大量证据支持它们与缺血性心血管病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时间顺序。同时,这些因素的作用是相互独立的。
(2)条件性危险因素:甘油三酯脂蛋白(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等是心血管病的条件性危险因素。该类因素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以及在人群中的分布频率相对于上述致病性危险因素要小。同时,也需要在致病危险因素存在的情况下,条件性危险因素才能显著的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促发性危险因素:通过增强致病性危险因素的作用或影响条件性危险因素而发挥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作用,主要有肥胖、长期静坐、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男性、社会经济状态、种族、胰岛素抵抗等。
(4)斑块负荷作为危险因素: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到一定阶段,其本身变成了主要冠脉事件的危险因素。
(5)易感性危险因素:该类因素的存在,常提示其他主要心血管危险的存在和长时间的作用,如左室肥厚等。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