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特发性炎性肌病又称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本病可于任何年龄发病,女性较男性多见,患病率之比约2:1。多见亚急性或慢性起病,在数周、数月至数年内隐袭起病,逐渐进展,少数急性起病,可几天内发生严重肌无力。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肌无力、肌痛、肌压痛和肌萎缩。以对称性进行性肌无力最为突出。近端肢带肌、颈肌和咽肌为常见受累肌群,表现为步行障碍,举臂抬头困难,严重者不能梳头和穿衣。若动眼、咽、喉、食管、膈、肋间肌肉受累,可发生复视、斜视、声嘶、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心肌受累可发生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还可出现眶周水肿伴暗紫红皮疹、暴露部位弥漫性红疹、光过敏、甲周红斑、皮肤血管炎以及双手外侧掌面皮肤出现角化、皲裂、粗糙、脱屑等皮疹。
1. 急性和亚急性特发性炎性肌病
病情在6个月以内达高峰,临床以发热、肌痛、颈肌无力和吞咽困难为主要症状,组织病理学改变表现为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和严重肌纤维坏死。
2. 慢性特发性炎性肌病
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病情在6个月以后仍持续进展,临床以肢体无力为主,肌肉疼痛不明显。组织病理学改变主要表现为间质增生、脂肪浸润、伴有少量慢性型或严重的(慢性活动型)肌纤维坏死和再生。
检查
1. 实验室检查
(1)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增快。可有轻度贫血和白细胞计数增多,少数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IgG、IgA、IgM、免疫复合物以及α2和γ球蛋白可增高。补体C3、C4可减少。
(2)疾病早期,肌酶谱尚未改变前,尿肌酸排出即可增加。血肌酸增高,肌酐量降低,尿肌酐排出减少。急性患者血中肌红蛋白含量增加,亦可使尿中排出量增加。急性广泛性肌肉破坏时可见肌红蛋白尿。如出现血尿、蛋白尿、管型尿,提示有肾脏损害。
2. 自身抗体检查
多数患者抗核抗体阳性,常见细斑点核型。少数血清类风湿因子检测阳性。71%患者可检出抗肌红蛋白抗体,90%患者抗肌球蛋白抗体阳性,还可出现抗肌钙蛋白、原肌球蛋白抗体等非特异性抗体。较特异的是抗Jo-1抗体,阳性率为25%~45%,特别是肺间质性病变患者阳性率高。抗RNP及抗Sm抗体见于多发性肌炎伴发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Scl-70抗体见于伴发系统性硬化病患者,抗SSA和抗SSB抗体见于伴发干燥综合征或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0%患者见抗PM-Scl抗体,其中半数合并有硬皮病。
3. 肌酶谱检查
血清肌酶可增高,如肌酸磷酸激酶(CPK)、醛缩酶(ALD)、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乳酸脱氢酶(LDH)等。其中肌酸磷酸激酶的改变对肌炎最为敏感,碳酸酐酶Ⅲ对肌肉病变诊断较有价值。
4. 肌电图
针电极肌电图典型表现为肌源性改变,静止时可出现纤颤电位和(或)正相尖波,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短、波幅低、多相电位比率高于正常,重收缩时呈干扰相或病理干扰相。多块肌肉检查可提高诊断阳性率。
5. 肌肉活检
在常规光镜和电镜下可见肌纤维变性、坏死和再生,炎性细胞浸润和血管改变。但肌肉活检阴性者也不能完全排除本病。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检查进行诊断,血清肌酶增高、抗Jo-1抗体阳性、肌电图异常、肌肉活检组织病理学特征性炎性改变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