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药物性肾损害是指由药物不良反应或药物不良事件所致的药源性肾脏疾病。不同药物所致的肾损害表现呈多样性,可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尿量异常、肾小管功能障碍(如肾小管性酸中毒、肾性糖尿)、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征及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衰竭等。
病因
药物性肾损害主要是由药物不良反应或药物不良事件所致,本病发生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药物的毒力程度、药物的剂量与疗程、同时应用两种或以上肾毒性药物、遗传因素在药物过敏中的作用、患者年龄及患者的病理生理状况(如血容量不足、电解质代谢紊乱、器官功能不全)等。
临床表现
1.全身表现
药物性肾损害患者的全身表现与药物过敏、药物本身和(或)肾衰竭引起的多系统表现有关。药物过敏多表现为发热、皮疹、关节痛、肌肉痛等;消化系统症状表现为腹痛、腹泻、食欲减退;血液系统损害表现为白细胞减少或增多、贫血、血小板计数减少等;肝损害可有肝区痛、黄疸等。此外,还有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多系统损害的表现。
2.肾脏损害表现
(1)急性肾衰竭:药物肾毒性所致的急性肾衰竭多为非少尿型,但血肌酐、尿素氮快速升高,肌酐清除率下降,尿比重及尿渗透压下降,可伴有代谢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由青霉素类过敏反应所致的肾损害多在用药后24h内发生肾衰竭。
(2)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由药物过敏所致,出全身表现外,还有肾脏损害的表现:①肾脏过敏反应,表现为无菌性白细胞尿;②肾小管功能损害,重症可致急性肾衰竭;③及时停药,应用甲泼尼龙等免疫抑制剂或脱敏药物,可使肾功能恢复,尿检正常。
(3)急性肾炎综合征或肾病综合征:免疫反应所致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呈蛋白尿、血尿、血压升高及水肿,少数患者出现高度水肿、低蛋白血症等肾病综合征的表现。
(4)急性梗阻性肾病:药物引起的尿路梗阻,机体突然发生无尿及血尿素氮迅速升高,一旦梗阻解除,尿量增多,血尿素氮可降至正常。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可见尿酶增高及肾小管性蛋白尿,是诊断药物性肾损害的早期敏感指标,无法确定时考虑肾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
2.组织病理学检查
肾小球病变轻,肾小管、间质病变重,易致慢性间质纤维化,注意血管病变。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可明确诊断。患者除有发热、关节痛、腹痛等全身表现外,还有肾脏损害表现。实验室检查可见尿酶增高及肾小管性蛋白尿,是诊断药物性肾损害的早期敏感指标;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慢性间质纤维化等,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须与肾动脉硬化症、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肾脏疾病相鉴别。其鉴别要点为:药物性肾损害都有明确的用药史,且有肾损害表现,停药或使用改善肾功能的药物后,病情大多能减轻,一般没有慢性肾脏病的病史。组织病理学检查对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治疗
1.停用致肾损害的药物
对于高度怀疑引起药物性肾损害的药物,应立即减量或停药,患者肾功能常可迅速恢复。
2.利尿治疗
大量饮水,应用呋塞米清除阻塞肾小管的结晶。其中肾衰竭患者不宜大量饮水,以免增加容量负担。
3.肾上腺皮质激素
对于青霉素类抗生素、抗癌药物及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的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可明显改善肾功能。对于有肾病综合征或肾炎综合征的药物性肾损害也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4.免疫抑制剂
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满意时,免疫抑制剂可有较好的疗效。
5.透析疗法
急性肾衰竭时,可采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有助于药物的清除。
预后
本病的预后与导致本病的药物有关。及时诊断和治疗后,多数患者的肾功能可恢复正常;个别重症肾衰竭患者及病情复杂或原有肾功能不全者表现为进行性肾功能不全,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