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颅内转移瘤(intracranial metastatic tumor)是颅内肿瘤的一种,多指原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肿瘤细胞通过某种途径转移到颅内,并在颅内形成新的病灶。颅内转移瘤的发病年龄高峰为40~60岁,男性多于女性。颅内转移瘤的原发器官,男性以肺癌最多见;女性以乳腺癌最多见,其中肺癌脑转移占30%~40%。颅内转移瘤以多发性最为常见,血行转移为最常见的转移途径。
病因
颅内转移瘤成因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身体其他部位的肿瘤转移至颅内,也就是广义的转移瘤;另一种是头颅周围组织器官发生的肿瘤,如鼻咽癌、颈部的软组织肉瘤等直接侵入颅内,这种情况多称为侵入瘤。颅内转移瘤可分为单发性、多发性和弥漫性。三型中以多发性最为常见,血行转移大部分为多发性。
临床表现
颅内转移瘤病程短,起病后病情往往呈进行性加重,有时由于肿瘤的出血性坏死,病情会突然加重,也可呈卒中样发病。一般早期仅表现为日渐加重的头痛,视乳头水肿,癫痫。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可出现局限性定位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眼球震颤等体征。颅内转移瘤患者的精神症状比颅内原发肿瘤多见且明显,精神症状的发生率与转移病灶的部位并无明确关系,而与转移病灶的数量有关。精神症状多表现为梦魇、妄想、健忘、淡漠及意志薄弱等症状。在患原发瘤的任何时间表现出症状,一般肺癌、恶性黑色素瘤和胃癌多早期向颅内转移,而乳腺癌、肉瘤和其他胃肠道肿瘤转移到颅内的时间则较晚。
检查
MRI可作为目前颅内转移瘤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其次为CT的平扫和增强扫描。还应利用全身辅助检查尽可能寻找原发灶。通过B超、放射性核素扫描、全消化道钡餐检查、胃镜肠镜、胸片、胸部CT等检查甲状腺、肝、前列腺、盆腔脏器、胃和肺等脏器有无肿瘤病灶。
诊断
结合临床症状及CT、MRI等检查可诊断,但颅内转移瘤的最终诊断仍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
鉴别诊断
1.颅内原发肿瘤
单发的颅内转移瘤非常容易与脑内恶性胶质瘤、淋巴瘤等相混淆,两者均可表现为抽搐、颅内压增高等症状。原发肿瘤一般病史较长,往往以肢体活动、语言障碍为先发症状,颅内转移瘤患者多以持续性头痛伴阵发性加剧为主诉,CT扫描示肿瘤一般较小,周边水肿面积与肿瘤面积比相差悬殊。
2.脑脓肿
少数较大的颅内转移瘤中心可有坏死、液化,但其周边常呈折线锯齿状。脑脓肿患者有发热症状,身体其他部位有外伤或感染病史。CT或MRI示脑脓肿呈比较光滑的圆形,似面窝状。
3.脑囊虫病
患者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既往可有禽畜接触史或食用“米猪肉”史,CT或MRI可见弥漫性分布不均的脑小片水肿,有环形或半环形钙化,散在多发,部分可见头节。
4.脑结核瘤
脑结核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结核杆菌后形成的一种肉芽肿样病变,常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结核。患者除颅高压、癫痫症状外,多有发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CT或MRI示病灶呈单发或多发类圆形,周边强化明显。
治疗
颅内转移瘤目前最主要治疗手段即手术治疗。大多数颅内转移瘤患者需要采取开颅手术切除肿瘤。
手术目的:①切除肿瘤送病理学检查,明确肿瘤性质及来源,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②将肿瘤全部切除,降低颅内压,改善症状;③预防致命的脑疝发生;④有资料显示手术患者比非手术患者存活期平均长16.5个月。
放射治疗也是颅内转移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可有普通放射治疗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即伽马刀或X刀等)。单发或多发颅内转移瘤不能手术切除或未全切除,以及某些原发灶尚未完全控制的颅内转移瘤可采取放射治疗。
其他治疗方法还包括化学治疗、放射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及生物治疗等。化学治疗(简称化疗)主要根据原发灶的病理性质选用化疗药物,如肺癌脑转移则主要选用针对肺癌敏感的化疗药物而不是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敏感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