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医学百科 > 正文

放射性肠炎
疾病

概述

放射性肠炎是盆腔、腹腔、腹膜后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引起的肠道并发症。可分别累及小肠、结肠和直肠,故又称为放射性直肠、结肠、小肠炎。根据肠道遭受辐射剂量的大小、时间的长短、发病的缓急,一般将放射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又根据射线来源放置的体内外位置的不同将其分为外照射放射病和内照射放射病。在早期肠黏膜细胞更新受到抑制,以后小动脉壁肿胀、闭塞,引起肠壁缺血,黏膜糜烂。晚期肠壁引起纤维化,肠腔狭窄或穿孔,腹腔内形成脓肿、瘘道和肠粘连等。

病因

1.照射剂量、时间
盆腔区放疗4~4.5周照射量低于4200~4500rad时,发病率逐步上升;如再加大照射剂量,发病率迅速增加。一般估计,在5周内照射量超过5000rad时,发病率约为8%。
2.肠道的不同部位对照射的敏感性不同
其耐受性依次为:直肠>小肠、结肠>胃。
3.肠道的不同部位活动度不同
由于末端回肠和远端结肠比较固定,较易受照射的损害。炎症或术后粘连使肠半固定,限制了肠段的活动,使该肠段单位面积的照射量增加,发病率增高。
4.子宫切除
子宫全切后,直肠所受的照射量高于未切除者。
5.其他基础病变
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原先已有血管病变,照射后更易引起胃肠道损害。

临床表现

一般照射总剂量在3000rad以下者很少发病。腹腔内放疗总量超过4000rad时发生症状,若达7000rad以上则发病率高达36%。症状可出现在治疗早期,疗程结束后不久或治疗后数月至数年。
1.早期症状
由于神经系统对放射线的反应,早期即可出现胃肠道的症状。一般多出现在放疗开始后1~2周内。恶心、呕吐腹泻、排出黏液或血样便。累及直肠者伴有里急后重。持久便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便秘少见。偶有低热。痉挛性腹痛则提示小肠受累,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黏膜水肿、充血,严重者可有糜烂或溃疡。
2.晚期症状
急性期的症状迁延不愈或直至放疗结束6个月至数年后始有显著症状者,均提示病变延续,终将发展引起纤维化或狭窄。此期内的症状,早的可在放疗后半年,晚的可在10年后甚至30年后才发生,多与肠壁血管炎以及后续病变有关。
(1)结肠、直肠炎  常出现于照射后6~18个月。症状有腹泻、便血、黏液便和里急后重、大便变细和进行性便秘或出现腹痛者提示肠道发生狭窄。严重的病损与邻近脏器形成瘘管,如直肠阴道瘘,粪便从阴道排出;直肠小肠瘘可出现食糜混于粪便中排出,也可因肠穿孔引起腹膜炎,腹腔或盆腔脓肿。由于肠道的狭窄和肠袢缠绕可发生肠梗阻
(2)小肠炎  小肠受到放射线严重损伤时出现剧烈腹痛、恶心呕吐、腹胀、血样腹泻。但晚期表现以消化吸收不良为主,伴有间歇性腹痛、脂肪泻消瘦乏力贫血等。

检查

1.直肠指诊
放射性肠炎的早期或损伤较轻者指诊可无特殊发现。也可只有肛门括约肌痉挛和触痛。有的直肠前壁可有水肿、增厚、变硬、指套染血。有时可触及溃疡、狭窄或瘘道,有3%严重直肠损害者形成直肠阴道瘘。同时做阴道检查可助于诊断。
2.内镜检查
在开始的数周内可见肠黏膜充血、水肿、颗粒样改变和脆性增加,触及易出血,直肠前壁为甚。以后有增厚、变硬及特征性的毛细血管扩张、溃疡和肠腔狭窄。溃疡可呈斑片状或钻孔样,其形成大小不等,常位于宫颈水平面的直肠前壁。直肠的狭窄多位于肛缘上方8~12cm处。有些结肠病变酷似溃疡性结肠炎。增厚变硬的黏膜和环状狭窄的肠段或边缘坚硬的钻孔样溃疡,如周围行细血管扩张不显,均可被误为癌肿。做组织活检可有助诊断,但慎防穿破。
3.X线检查
肠道钡剂检查有助于病损范围与性质的确定。但征象无特异性。钡剂灌肠示结肠黏膜呈细小的锯齿样边缘,皱襞不规则,肠壁僵硬或痉挛。有时可见肠段狭窄、溃疡和瘘管形成。少数溃疡边缘的黏膜可隆起,其X线征酷似癌肿,其鉴别点是病变段与正常肠段间逐渐移行而无截然的分界线,与癌肿不同。乙状结肠位置较低并折叠成角。钡剂检查小肠,可见病变常以回肠末端为主。充钡时,可见管腔不规则狭窄,并因粘连而牵拉成角,形成芒刺样阴影,肠壁增厚、肠曲间距增宽。也可见肠腔结节样充盈缺损,与炎性肠病相似。排空时小肠正常羽毛状黏膜纹消失。
小肠吸收功能的测定:包括粪便脂肪测定、维生素B12及D-木糖吸收试验。

诊断

本病的诊断一般不困难。有放疗史结合临床表现和有关检查,可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部位,即可明确诊断。放射性肠炎的晚期表现和癌肿的复发与转移需做X线钡剂检查、肠系膜血管造影、内镜检查、活组织检查以资鉴别。在鉴别诊断时应考虑其他疾病,如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肠结核、肠道脂代谢障碍综合征(Whipple综合征)等。

治疗

1.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饮食以无刺激、易消化、营养丰富、多次少餐为原则。限制纤维素摄入。腹泻严重者可采用静脉高营养疗法。
2.内科治疗
(1)收敛解痉  阿司匹林可有效地控制放射性肠炎的早期腹泻,可能与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有关。
(2)局部镇痛剂和粪便软化剂  有显著里急后和疼痛者,可用2%苯唑卡因棉籽油保留灌肠。用温石蜡油保留灌肠或温水坐浴。
(3)激素灌肠  琥珀酰氢化可的松加温盐水保留灌肠,特别对里急后重者有效。
(4)骶前封闭疗法。
(5)止血  低位肠出血可在内镜直视下压迫止血或使用止血剂或出血点做“8”字缝合止血。但不能做烧灼止血。部位较高的出血点可用去甲肾上腺素g或新福林稀释于200ml温盐水中保留灌肠,或用凝血酶加入200ml温盐水中保留灌肠,一般在1~3分钟内即可止血。大量难以控制的高位出血需做外科处理。
(6)抗感染  有继发性感染时,需用抗生素
(7)α2巨球蛋白  国内已试用α2巨球蛋白治疗放射性肠炎,效果良好。用药后黏膜出血和疼痛明显好转。溃疡趋向愈合。
3.手术治疗
肠狭窄、梗阻、瘘道等后期病变多需外科手术治疗。
4.中医治疗
中医学认为,早期的胃肠反应是放射线照射后致津液耗损,胃肠蕴热。症见恶心、呕吐、食纳减少。治宜养阴和胃。药用旋覆花、代赭石降逆止呕;沙参、玉竹、芦根养阴清热;橘皮、竹茹、薏苡仁化痰和胃。另外还可配合针刺内关、足三里等穴位。
放射性小肠炎的预后较放射性结肠、直肠炎为差。2/3轻症患者可在4~18个月内好转或痊愈。有人认为广泛的盆腔手术如再放疗则病变组织血供更中不良,其预后常较差。

危害

放射性肠炎如不得到及时治疗,会发生直肠膀胱瘘(肠道与膀胱形成异常的通道)、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预防

应避免进食纤维素多或对肠壁有刺激的食物,宜食用少渣、低脂及产气少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等,既润肠又补充维生素。还应注意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穿宽松内裤。症状严重者,可暂停放疗,并大剂量应用维生素、输液补充各种静脉营养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生素,以减轻局部炎症反应,促进恢复。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