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轮状病毒(rotavirus)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病原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常由A组轮状病毒引起,发病高峰在秋季,故名婴儿秋季腹泻。B组轮状病毒可引起成人腹泻。
病因
轮状病毒属于呼肠病毒科,Vp1~Vp7及五个非结构蛋白(NSPI~4)。单层外壳的颗粒是不完整病毒,没有传染性。
根据衣壳蛋白组特异性抗原Vp6不同,可分为七个血清型(A~G)。儿童感染多为A型所致。而B和C型则主要感染成年人。其他为动物感染的病原体。非A组轮状病毒亦称为不典型轮状病毒或副轮状病毒,感染可见于人、猪、牛、羊、鸡等。
轮状病毒进入体内后能否致病取决于感染病毒的数量,入侵病毒量多,有助于病毒侵入。机体自身的生理性特征可以导致该病的发生,机体肠上皮刷状缘的乳糖酶(为轮状病毒受体)含量较多时,如在婴儿时期,则容易感染轮状病毒。随年龄增长,此酶量减少,易感性下降。
各种原因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有助于轮状病毒侵入,诱发疾病。
临床表现
潜伏期通常为2~3天。起病急,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排黄色水样便,无黏液及脓血,量多,一般5~10次/天,重者超过20次/天。多数伴有发热,体温在37.9℃~39.5℃。30%~50%病儿早期出现呼吸道症状。成人感染者发热及呼吸道症状较儿童少。其他伴发症状有腹胀、腹鸣、腹痛和恶心、呕吐等。成人轮状病毒感染可有全身乏力、酸痛、头晕、头痛等症状。腹泻重者可发生等渗性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体弱、老年人及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的症状较重。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病程较短,一般3~5天,多数具有自限性。免疫缺陷患者可发生慢性症状性腹泻。
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多数正常,少数略为增多,细胞分类中可有淋巴细胞增加。粪便检查:外观为黄色水样稀便,无黏液脓血,镜检多无异常。
2.粪便中病毒、病毒抗原检测
(1)电子显微镜检测粪便中的病毒 电子显微镜通过典型形态的观察作出特异性诊断,其阳性率可达90%。
(2)病毒特异性抗原的检测 许多免疫学方法可用于检测轮状病毒特异性抗原。如酶免疫测定(EIA)、补体结合试验(CF)、免疫荧光(IF)方法等。
3.粪便中病毒核酸的检测
可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核酸杂交法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其中核酸杂交法特异性较高,PCR法敏感性较高,多用于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
4.轮状病毒的血清抗体检测
采用EIA等免疫学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如发病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的抗体效价呈4倍增高,则具有诊断意义。
诊断
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根据流行季节、流行地区,出现相似肠道症状患者,应注意本病。
2.临床表现
潜伏期较短,起病较急,表现为腹泻,排黄色水样便,部分患儿可伴呼吸道症状。
鉴别诊断
需与诺氏克病毒、肠腺病毒、嵌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肠炎相鉴别。
预后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婴幼儿感染者病情一般较重,病死率高。近年口服补液盐(ORS)的使用显著降低了因腹泻所致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