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中医病名。休息痢是指痢疾时止时发,久久不愈者,是以长期或反复发作的腹部隐痛,里急后重,粪质稀烂或便中带脓血为特点的痢疾。《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对该病的病因病机做了较详细的论述。《症因脉治•卷四》有外感休息痢、内伤休息痢之别。《圣济总录•卷第七十七•泄痢门》“论曰:肠中宿挟痼滞,每遇饮食不节,停饮不消,即乍瘥乍发,故取名为休息痢,治疗当加之以治饮消、削陈寒痼滞之剂则愈。”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炎性肠病。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其因治疗失宜,或气血虚弱,脾肾不足,以致正虚邪恋,湿热积滞,伏于肠胃而成。即认为休息痢疾大多是因为急性期治疗不当,或有营养不良、佝偻病、肠寄生虫病,以及平素不注意饮食卫生等多种原因造成。常常表现为不典型的痢疾症状,腹痛、腹泻、腹胀等。当受凉或进食生冷食物,可引起急性发作,此时会腹泻、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时好时坏,虽然治疗,效果也不佳,迁延不愈。
临床表现
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常因饮食不当、感受外邪或劳累而诱发。发作时大便次数增多,便中带有赤白黏冻,腹痛,里急后重,症状一般不及初痢、暴痢程度重。休止时,常有腹胀食少,倦怠怯冷,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检查
1.望诊:包括患者神、色、形、态的全身望诊,腹部、头面部、五官、颈项、皮肤的局部望诊,舌质与舌苔变化的望舌等。
2.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3.问诊:包括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饮食口味、问睡眠、问二便等。
4.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辨证施治
证候: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常因饮食不当、感受外邪或劳累而诱发。发作时,大便次数增多,便中带有赤白黏冻,腹痛,里急后重,症状一般不及初痢、暴痢程度重。休止时,常有腹胀食少,倦怠怯冷,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治则: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
主方:连理汤。
方药加减:本方以人参、白术、干姜、甘草温中健脾;黄连清除肠中余邪;加木香、槟榔、枳实调气行滞;加当归和血。发作期,偏湿热者,加白头翁、黄柏清湿热;偏寒湿者,加苍术、草果温中化湿。休息痢多因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病情顽固者,也可用成药乌梅丸治疗。若大便呈果酱色而量多者,用鸦胆子仁治疗效果较好,胶囊分装或用龙眼肉包裹,饭后服用,连服7~10日,可单独服用或配合上述方药使用。若脾胃阳气不足,积滞未尽,遇寒即发,症见下痢白冻,倦怠少食,舌淡苔一白,脉沉者,治宜温中导下,方用温脾汤加减。若久痢伤阴,或素体阴虚,阴液亏虚,余邪未净,阴虚作痢,痢下赤白,或下鲜血黏稠,虚坐努责,量少难出,午后低热,口干心烦,舌红绛或光红,治宜养阴清肠,方用驻车丸加减。
预防护理
1.传染源管理,患者应及时隔离,彻底治疗。
2.切断传染源,搞好饮食、饮水卫生,搞好个人及环境卫生。
3.遵医嘱,按疗程治疗。
饮食调护
1.多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忌生冷、油腻、辛辣、粗糙等刺激性食物,忌烟酒。
2.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