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医学百科 > 正文

太阳病
中医

概述

太阳病,中医病证名。六经病之一,出自《伤寒论》。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多由外感风寒所致。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太阳又称巨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大表,故太阳居三阳之首,为六经藩蓠,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风寒袭表,太阳首当其冲,此时,卫气虽已受伤,但犹能达表抗邪。正邪相争于表,经气不利,则症见脉浮、头项强痛、面恶寒

病因病机

1.太阳经证
(1)中风  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
(2)伤寒  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2.太阳腑证
(1)蓄水证  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蓄血证  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临床表现

以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为常见证候。

辨证施治

《伤寒论》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1.中风(表虚证)
证候: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舌苔薄白。
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
治则:调和营卫,汗出病解。
主方:桂枝汤。
2.伤寒(表实证)
证候: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舌苔薄白。
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
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方:麻黄汤。
3.蓄水证
证候: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系膀胱气化不行而致水气停蓄,小便不利。
治则:温肾健脾,化气利水。
主方:五苓散。
4.蓄血证
证候: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系瘀血不行,热结下焦。
治则:攻瘀逐血。
主方:桃核承气汤。
5.太阳病兼证治法 
(1)太阳中风兼气逆作喘,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治之。
(2)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即拘急不舒),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加葛根汤,实用葛根汤。
(3)太阳病兼热郁于内(内热、烦躁、口渴),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者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实者用大青龙汤。
(4)太阳病内挟水饮(干呕、痰软),如表实无汗,心下有水气,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喘咳干呕的,治以小青龙汤。如太阳中风而水气僻积胸胁,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心下及胁部痞满痛,干呕短气,表证已解的,用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大枣)攻之。
(5)太阳病兼里虚不足,如阴阳两虚心中悸而烦者,治宜以小建中汤。如气血亏乏,心力不继,脉结代,心动悸者,治以炙甘草汤。

饮食调护

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忌辛辣。忌油腻忌烟酒。忌吃生冷食物。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