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医学百科 > 正文

怔忡
中医

概述

怔忡,是心悸的一种,指因久病体虚、心脏受损导致气血、阴阳亏虚,或邪毒、痰饮、瘀血阻滞心脉,日久导致心失濡养,心脉不畅,从而引起心中剔剔不安,不能自控的一种病证,常和惊悸合并称为心悸。首见于《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中:“惊者,心卒动而不宁也;悸者,心跳动而怕惊也;怔忡者,心中躁动不安,惕惕然后人将捕之也。”


病因病机

1.邪毒侵心
正气内虚,感受温热毒邪,心体受损,耗气伤阴,或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闭阻血脉,日久内舍于心,心脉瘀阻,发为惊悸、怔忡。
2.体质虚弱
先天心体禀赋不足,心脉不畅,气血运行失常;或年老体衰,久病失养,劳欲过度,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心脉不畅而导致怔忡。
3.水饮内停
素体阳虚或者久病伤脾肾阳气,导致阳气虚不能化水,水饮内停,上凌于心从而导致惊悸、怔忡。
4.心阳虚
久病体虚,损伤心阳,心失温养,从而导致的心中剔剔不安,不能自止。
5.心血瘀阻
久病体虚或者日久伤及心阳,从而导致心血阻络,心脉不畅,导致气血不能正常运行,发为惊悸、怔忡。


检查

1.望诊:包括患者神、色、形、态的全身望诊,头面部、五官、颈项躯体、皮肤的局部望诊,舌质与舌苔变化的望舌等。
2.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3.问诊:包括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饮食口味、问睡眠、问二便等。 
4.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辨证施治

1.邪毒侵心
证候:心悸气短胸闷心痛,伴见发热恶寒,全身酸痛,神疲乏力,咽喉肿痛,咳嗽口干渴,舌红,苔薄黄。
治则: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板蓝根、大青叶等。
2.心脾两虚
证候:心中剔剔不安,失眠多梦,神疲乏力,面色无华,纳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益气安神,补血养心。
方药:归脾汤合炙甘草汤加减。
3.水饮凌心
证候:心中剔剔不安,伴见肢体面部浮肿,脘腹痞满,纳少,恶心欲呕,小便不利等症,舌淡,体胖有齿痕,苔白滑,脉弦滑。
治则:化气利水,振奋心阳。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
4.心阳不振
证候:心中剔剔不安,动则尤甚,形寒肢冷,胸闷气短,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治则:温补心阳。
方药:桂枝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5.心血瘀阻
证候:心中惊悸剔剔不安,心痛时作,面色晦暗,口唇青紫,伴见神疲乏力,两胁胀痛,舌暗,有瘀斑,苔薄,脉涩或者结代。
治则:理气通络,活血化瘀。
方药:桃仁红花煎合丹参饮加减。

预防

此病在临床上常因久病迁延不愈导致心中剔剔不安等症状,常见于心脏有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大喜大悲,及时完善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相关检查,发生以上症状应及时就诊,避免贻误病情。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