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汗证,中医证名,汗出异常的证候,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出过多、或出汗时间及颜色异常的病证。汗证,见于《医学正传》。一般分自汗、盗汗两类。由于病情不同,又有阴汗、阳汗之分,及战汗、狂汗、红汗、漏汗、阴盛格阳汗、亡阳汗、绝汗、头汗、额汗、心汗、腋汗、手足汗、无汗等多种。
病因病机
汗证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营卫不和。
卫气有固护体表,使津液不致妄泄的作用,由于体内阴阳的偏盛、偏衰,或表虚之人感受风邪,均可导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致汗液外泄失常;此外,还有因素体虚弱,病后体虚,或久患咳喘,耗伤肺气,因肺与皮毛有着表里相合的关系,肺气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表卫不固,毛窍开泄而汗出;或因外感风寒入里化热,或感受风温、暑热之邪,邪入于内,肺胃热盛,蒸发津液而汗出;或因饮食不节、外感湿邪,损伤脾胃,脾失于运化,湿邪中阻,蕴久化热,湿热熏蒸肌表而为自汗;或因湿热熏蒸于肝胆,胆汁随汗液外溢肌肤而为黄汗;或因亡血失精,以致血虚精亏,虚火内生,扰津液外泄;或因久病重病,阳气虚衰,不能敛阴,卫外不固而汗液外泄;或因急性热病中,正邪相争,以致战栗而汗出。
临床表现
汗出过多、或出汗时间及颜色异常。
鉴别诊断
汗证与生理性出汗不同。人体为适应外界环境自身调节体温而汗出,为正常的生理现象,如天气炎热、穿衣过厚、渴饮热汤、情绪激动、运动等出汗。若人体患病时,或在正常生活工作中,汗液异常外泄并伴有或不伴有其他症状的,则为病理性出汗。
辨证施治
汗证病因多种,病象各异,但不离虚实寒热。辨证时,首先要辨别自汗、盗汗、绝汗、黄汗、战汗;其次要辨别寒热虚实。汗证以属虚者较多。一般自汗多为阳虚,盗汗多为阴虚。但也有自汗属阴虚,盗汗属阳虚的。不能仅凭自汗、盗汗一证判定阳虚或阴虚,应四诊合参作出正确诊断。临床上因热致汗多为阳证、实证;因寒致汗多为阴证、虚证。汗证的治疗主要根据虚者补之,脱者固之,实者泄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原则。
1.自汗
临床较为常见,任何年龄都可罹患此证,有寒热虚实的不同。
(1)肺卫不固 证候: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治则:益气固表。主方:玉屏风散加味。
(2)营卫不和 证候:汗出恶风,周身酸痛,或微发热头痛,脉浮缓,苔薄白。治则:调和营卫。主方:桂枝汤加味。
(3)里热炽盛 证候:熏蒸汗出,口渴喜冷饮,面赤烘热,烦躁不安,或兼发热,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洪大,或滑数。治则:清里泄热。里热得清,则汗液自止。主方:白虎汤加味。
2.盗汗
以虚热居多,也可见于气虚、阳虚、湿热等。
(1)心血不足 证候:心悸少眠,睡则汗出,醒则汗止,气短神疲,面色不华,脉细,舌淡。治则:补血养心敛汗。主方:归脾汤加减。
(2)阴虚火旺 证候:虚烦少眠,寐则汗出,形体消瘦,骨蒸潮热,五心烦热,或有久咳虚喘,女子月经不调,男子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则:滋阴降火。主方:当归六黄汤加减。
3.绝汗
急性热病或各种危重病证,突然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精神疲惫,四肢厥冷,气短息微,舌干少津,脉微细欲绝。治则:益气回阳、固脱敛汗。主方;参附龙牡汤加味。
如热病兼见口渴欲饮,舌红绛或见卷缩,为阳虚阴竭之象,可与生脉散合用。
4.黄汗
多属湿热。证候:发热汗出,色黄如黄柏汁,染衣着色,口干不欲饮,口黏口苦,小便短少,胁痛,胃纳呆滞,或有发热烦躁,苔黄腻,脉弦滑。治则:清热利湿。主方:茵陈五苓散加减。
5.战汗
急性热病中,证候: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并突然出现全身战栗,而后汗出,汗后热退身凉,或热势减轻,脉数,苔薄黄。战汗一般不需特殊处理,主要根据原发病情辨证论治。
汗证除绝汗外,治疗得当,一般预后良好。绝汗乃重危之证,为生命垂危,阴阳离决的一种表现,应采取紧急措施,治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饮食宜忌
1.自汗症多因素体薄弱,或久病之后或妇人产后体虚,以致阳气不足,肺卫不固而易汗多汗,汗液自出。自汗症者宜多吃些甘温益气、收敛止汗的食品,忌食辛散耗气之物。
2.盗汗症则因过度烦劳、阴营暗耗、虚热内生,出现夜寐盗汗,或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适宜多吃常吃具有养阴液、降虚火的食物,忌食辛辣香燥、伤津耗液之品。
3.黄汗症属色汗症中最常见的一种,多为脾胃湿热交蒸,适宜多吃常吃清热解毒、淡渗利湿之物,忌食滋腻甘肥、辛辣温燥、助热生痰的食品。
4.臭汗症多因素体内热偏重,或湿热内蕴所致,表现为腋下、足部及会阴部出汗特别多,有臭味,尤以腋汗臭和足汗臭为常见。腋部汗臭是因腋窝部大汗腺分泌物中含的有机物质,经局部皮肤的色原性杆菌作用后产生不饱和脂肪酸而散发出特异的臭味。足部汗臭是由于小汗腺分泌的汗液,促使局部细菌繁殖分解皮肤表面的污秽物 所致。臭汗症适宜常吃具有清热利湿解毒的食物,忌食油腻煎炸香燥辛热的物品。
5.头汗症俗称“蒸笼头”,手足汗症仅局限于两手掌心和脚底部汗出如洗,两者多因素体内热偏盛,以致湿热内蒸所致,其饮食宜忌原则与臭汗症和黄汗症相同。
6.心汗症是指心窝局部多汗,此病在元《丹溪心法》中有载,多因忧思惊恐、损伤心脾所致。饮食上适宜常吃补养心脾、益气敛汗的食物,忌吃辛辣刺激性物品。
7.无汗症是指出汗绝对减少,在皮肤上见不到出汗,可因多种疾病导致体表汗腺分泌明显不足。如维生素A缺乏症、硬皮病、鱼鳞病等。无汗症者皮肤过于干燥,适宜多吃些生津养液、滋阴润燥的食品,忌吃辛辣香燥、煎炸爆炒的食物。
食疗
传统医学认为治汗证,补虚是其基本治疗原则。
1.自汗症
是指清醒状态下出汗增多,且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在白天时分经常出汗。多数由于肺气虚弱,阳气不足,与气虚、血虚、阳虚、痰、湿等有关。
(1)宜食 扁豆、栗子、猪肚、猪腰、核桃仁、豆腐皮、泥鳅、鸡肉、鸭肉、鸡蛋、芡实、山药、党参、白术等。
(2)食汤 黄芪红枣汤:黄芪30克,红枣20枚,猪瘦肉100克,水煎服。适用于气虚不固之自汗。乌豆圆肉大枣汤:五指毛桃30克,乌豆(黑豆)50克,龙眼肉15~20克,大枣30克,猪瘦肉100克,水煎服。适用于气血虚之汗证。
2.盗汗症
晚上睡眠时出汗,时多时少,严重时衣服湿透,醒来时汗流自止。盗汗是阴虚所致,大多是由于心血不足,心脾受损或先天不足及后天失调,血虚、阴虚为主。此症以小儿与青年、壮年最为多见。
(1)宜食 葡萄、莲子心、金樱子、鸭肉、猪腰、乌鱼、蚌肉、蚬肉、番茄、菠菜、山药、莲子、银耳、鸭肉、鸡蛋等。
(2)食粥 粳米50g,白木耳15g,百合15g,冰糖10g。共同熬粥吃,每日1次。也可用红枣50g(去核),浮小麦30g煎汤,吃枣喝汤,每日1剂。
3.臭汗症
多因体内热偏重,或湿热内蕴所致,表现为腋下、足部及会阴部出汗特别多,有臭味。
(1)忌食 油腻煎炸香燥辛热的物品。
(2)宜食 适宜常吃具有清热利湿解毒的食物,如:橄榄萝卜茶:每日取橄榄100克,鲜萝卜500克加水煎汤代茶饮。冬瓜薏仁汤:冬瓜500克连皮切块,薏苡仁50克,加水煮汤,加盐调味服食。
4.心汗症
是指心窝局部多汗,此病多因忧思惊恐、损伤心脾所致。
(1)忌食 饮食上忌吃辛辣刺激性物品。
(2)宜食 适宜常吃补养心脾、益气敛汗的食物,如:山药炖猪脑:淮山药30~60克,枸杞子15~30克,猪脑1具加水炖食。百合莲子汤:鲜百合50~100克,莲子30~50克一同煎服。心汗症者还宜常食桂圆肉、莲子、大枣、芡实、党参、猪瘦肉、鸡蛋等。
5.无汗症
是指出汗绝对减少,在皮肤上见不到出汗,可因硬皮病、鱼鳞病等多种疾病导致体表汗腺分泌明显不足。患者一般皮肤干燥。
(1)忌食 辛辣香燥、煎炸爆炒的食物,
(2)宜食 适宜多吃些生津养液、滋阴润燥的食品,如:银耳羹:选用优质银耳10克,加适量冰糖隔水炖1到2个小时后服食。胡萝卜红枣汤:选胡萝卜250克切片,加红枣10多个共煮后将汤渣一起食用。无汗者还宜多食常食鸡肝、猪肝、羊肝、麦冬、百合、杞子、山药、猪肺、花生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