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阳虚发热,中医病证名,阳气亏虚,火不归原所致的虚热。因阳气虚衰而致格阳、戴阳证的真寒假热症象。见《丹溪心法•发热》。《医碥》卷一:“阳虚谓肾火虚也。阳虚应寒,何以反发热?则以虚而有寒,寒在内而格阳于外,故外热;寒在下而戴阳于上,故上热也。此为无根之火,乃虚焰耳。证见烦躁,欲坐卧泥水中,面赤如微酣,或两颧浅红,游移不定,渴欲饮水,或咽喉痛而索水置前却不能饮,肌表虽大热而重按之则不热,或反觉冷,且两足必冷,小便清白,下利清谷,脉沉细或浮数无力,按之欲散。治宜温热之剂,温其中而阳内返,温其下而火归元。误投寒凉立死。”
病因病机
寒证日久,或者久病气虚,伤及阳气,脾肾阳气亏虚,虚阳外浮,导致阳虚发热。
治疗
温补阳气,引火归原。正如《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1.中成药
金匮肾气丸、右归饮、理中汤、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等。
2.常用药
附子、桂枝、山茱萸、熟地黄、山药、茯苓、丹皮等。
阳虚较甚者,加仙茅、仙灵脾温肾助阳;便溏腹泻者加白术、炮干姜温运中焦;气虚者加人参补益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