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医学百科 > 正文

阴挺
中医

概述

妇女子宫下脱,甚则脱出阴户之外,或者阴道壁膨出,称为阴挺,又称阴脱、阴菌、阴、产肠不收、葫芦颓等。多由分娩损伤所致,常见于经产妇。现代医学分别称为“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中云:“此或因胞络伤损,或因分娩过劳,或因郁热下坠,或因气虚下脱,大都此证”,应该以升补元气、固涩真阴为治疗原则。

病因病机

此病与分娩有关,产后调理不当,中气不足,或者肾气不固,带脉失约。也见于长期慢性咳嗽便秘、年老体衰导致冲任不固,提摄无力。根据临床征候特点,主要分为气虚证和肾虚证。

临床表现

1.自觉小腹下坠隐痛,阴道口有物脱出,持重、站立、咳嗽等腹压增高后脱出加重。
2.外阴潮湿瘙痒,带下增多,当脱垂严重不能自行还纳,与衣裤摩擦易发生溃疡、感染,使分泌物增多。
3.小便频数或者尿失禁,当大笑、提重物、咳嗽时,腹压增加引起尿液外溢。
气虚者常见身倦懒言,四肢乏力,面色不华等症,舌淡苔白脉缓弱。肾虚者常见头晕耳鸣,腰膝酸冷,夜尿频数等症,舌淡苔白,脉沉弱。

辨证施治

阴挺以虚证为主,气虚、肾虚常见,以“陷者举之”“脱者固之”为原则,治疗时主要应用益气升提、补肾固脱之法,或补脾或固肾或者脾肾同治。合并湿热者,辅以清热利湿。
必要时可行手术修补治疗。
1.气虚型
证候:子宫下移或脱出阴道口外,自觉小腹下坠,有物从阴中脱出,劳则加剧。四肢无力,少气懒言,面色少华,尿频,带下量多,质稀色白。舌淡苔薄,脉虚细。治则:补气升提。主方:补中益气汤(李呆《脾胃论》)加味。方药:北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党参、炙甘草、当归、续断、金樱子(或用金樱子根)、枳壳、水煎服。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每次6克,每日3次。
单方验方:升陷汤(龚其恕《浙江中医杂志》1985。处方:柴胡、升麻、黄芪、桔梗、知母、党参(重者用红参,另炖后兑人)。水煎早晚2次分服,每日1剂;老南瓜蒂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处方:老南瓜蒂6个。将瓜蒂对剖开,煎取浓汁顿服。每日1次,5日为1个疗程;托垂方(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处方:升麻(研末),鸡蛋1只。在鸡蛋顶端钻一个黄豆粒大小的圆孔,把药末放入鸡蛋内,搅匀;取白纸一小块,蘸水将蛋孔盖严。然后将蛋放蒸笼内蒸熟,去壳内服。每天1次,10日为1个疗程;间隔2日,再服第2个疗程。
2.肾虚型
证候:阴中有物脱出。腰酸膝软,小腹下坠,小便频数,夜间尤甚,头晕耳鸣。舌淡红,脉沉弱。治则:补肾固脱,佐以益气。主方:大补元煎(朱丹溪《丹溪心法》)加减。方药:党参、山茱萸、杜仲、枸杞子、熟地黄、当归、炙甘草、山药、北黄芪、白术、金樱子、菟丝子。水煎服。
上述二型均可因子宫常脱出阴道口外,摩擦损伤,局部出现红肿溃烂,黄水淋漓,带下色黄量多,或如脓有臭气,此时必须先清利湿热,内服龙胆泻肝汤加减。也可用此汤外洗,再喷撒喉风散合珍珠层粉,以清热解毒生肌。局部症状改善后,按各型施治,或行手术治疗。

其他疗法

1.针灸治疗
(1)气虚者,取督脉、足太阴、阳明经穴为主。针刺补法并灸。取穴:百会、气海、维道、足三里、三阴交。
(2)肾虚者,宜调补肾气,固摄胞宫,取任脉,足少阴肾经穴为主。取穴:关元、子宫、照海。
2.子宫托
适用于Ⅰ、Ⅱ度子宫脱出且符合子宫托适应证者。常用的为塑料制的环形及喇叭形子宫托,放入阴道内将子宫上托,早放晚取,月经期妊娠期停放,注意子宫托的清洁。
3.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行手术治疗。

预防

1.坚持新法接生,到医院分娩,会阴裂伤者及时修补,注意产褥期卫生保健,产后注意休息,调养身体,使全身个系统及生殖器官尽快恢复。
2.脱垂者应该避免重体力劳动,减少负重活动,同时保持大便通畅。
3.慢性咳嗽患者应该积极治疗。
4.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5.日常饮食多吃益气健脾、补肾固脱之品,如芡实、薏苡仁、山药、金樱子、覆盆子等。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