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中医病证名。指脾胃阳气亏虚,机能减退所出现的脘腹冷痛,喜温善按,食少便溏,畏冷肢凉等证候。中焦,三焦的中部,即横膈以下到脐,包括脾与胃。《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注:“中焦者,在胃中脘。”《灵枢·营卫生会》:“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论曰中焦如沤者,以其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本胃脘之阳,气温乃能腐化水谷之精,灌养周身。若寒客中焦,则脾胃中冷,饮食不化,腹痛飧泄,霍乱吐利,治法宜温补之。
病因病机
本证常因饮食不节, 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凉药物;或久病失养,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致脾阳亏虚,运化及温煦无权而成。或肾阳虚衰,火不生土所致。其病位在脾胃,属虚证、里寒证。脾阳不足,不能温煦脘腹四肢,则畏寒肢冷,脘腹疼痛,寒得热散,故疼痛得温则减,且喜热饮。脾阳不足,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湿作用减弱,水湿不化,清浊不分,故大便稀溏,或浮肿,带下增多。脾阳不足,胃阳亦虚,故纳食减少,泛吐清涎。气与阳同类,阳气不足,则倦怠神疲。
临床表现
脘腹疼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喜热饮,大便清稀,倦怠神疲,纳食减少,或泛吐清涎,或浮肿,或妇女白带量多而清稀,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弱。
辨证施治
1.脾阳虚衰
证候:面色苍白,畏寒肢凉,腹胀有冷感,或泛吐清水,胃纳不佳,或纳后不易消化,喜热饮,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来沉细。治则:温中健脾。主方:理中汤加减。本方功能温中祛寒,补气健脾,适用于脾阳虚而运化失健的病症。常用药:干姜温中祛寒;党参补脾益气;白术、茯苓健脾渗湿;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若形寒肢冷,腹部冷痛者,加熟附子、肉桂振奋脾阳;肿甚尿少,再加桂枝、泽泻、车前子通阳利水消肿;腹泻日久,出现心烦少寐者,加川连、肉桂;腹部胀满着,加枳实、大腹皮消导行气。
2.胃气虚寒
证候:胃脘隐痛,饥饿时明显,食后减轻,喜温喜按,多食则不易消化,泛吐清水,大便溏软。舌淡苔白,脉细软无力。治则:温胃建中。主方:黄芪建中汤加减。适用于胃气虚寒之证。本方功能温胃益气,缓和补虚。常用药:黄芪补中益气;桂枝、白芍、甘草、饴糖温中补虚;生姜、大枣健脾胃而和营卫。
若泛酸者,加吴茱萸暖肝温胃以制酸,另可加瓦楞子;泛吐清水较多者,可加干姜、陈皮、半夏、茯苓等以温胃化饮。
预防调护
1.起居有常,生活有节,避免贪凉;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
3.饮食方面忌食生冷瓜果,忌服寒凉药,勿暴饮暴食,适当增加温热性食物的摄入,如羊肉、韭菜、葱、生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