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医学百科 > 正文

肝气犯胃
中医

概述

肝气犯胃又名肝胃不和证、肝胃气滞证。是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寒邪内犯肝胃而发病。临床以胸胁胃脘胀满疼痛为主要表现。常见于胃脘痛、呕吐呃逆胁痛,以及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病因病机

生理情况下,肝的疏泄功能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化,脾胃的运化功能又有助于肝的疏泄,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疾病情况下,两者亦相互影响,如抑郁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引起肝气犯胃证;若胃气先虚,肝气相对偏盛,乘之于脾胃,也可引起肝气犯胃证。前者为木旺乘土,后者为土虚木乘。

临床表现

主要有胸胁胃脘胀满疼痛,呃逆嗳气,呕吐,或见嘈杂吞酸,烦躁易怒,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等。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则见情志郁闷,善叹息,或烦躁易怒,胸胁胀痛;肝气横逆,气滞于胃,胃气上逆,则表现为胃脘胀痛,呃逆嗳气;气郁胃中而生热,可见吞酸嘈杂。因气郁化火与否的差别,舌苔可为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若肝郁日久,气郁化火,则可表现为胸胁胃脘疼痛剧烈,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若火气灼伤肝阴,耗伤胃津,则常有胁肋隐隐作痛,胃脘胀痛,饥不欲食,口干,大便干,舌红少苔或中有裂纹等阴虚表现。若肝气犯胃,气滞不行,日久影响血液运行而致血瘀,则表现为胁肋胃脘疼痛固定,痛如针刺,甚则损伤脉络,而见呕血黑便。

鉴别诊断

肝气犯胃与肝胃不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肝气犯胃属于肝胃不和的范畴,而肝胃不和涵义较广,凡是肝与胃之间生理联系失调,临床上同时出现肝失疏泄,胃失和降,及胃受纳腐熟功能异常者,均为肝胃不和证。肝气犯胃证与肝脾不和证都是肝气横逆侵犯中焦所致,两者均可出现胸胁胀满疼痛,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等临床表现。但脾主运化,其气主升;胃主受纳,其气主降,因此,肝气犯胃证,多兼见胃脘胀满疼痛,呃逆嗳气,吞酸嘈杂,呕吐等胃气上逆的表现;而肝脾不和证,多兼见食少纳呆,腹胀便溏等脾失健运之症。

辨证施治

1.肝气犯胃之呕吐
证候:呕吐或干呕,吞酸嗳气频作,郁闷不舒,烦躁易怒或悲伤欲泣,胸胁胀满,胃脘不适,每遇刺激或情绪波动则症情加剧,舌淡苔薄或薄腻,脉弦。治则:舒肝理气,和胃降逆。主方: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加减。
2.肝气犯胃之胃痛
证候:胃脘胀痛,连及胸胁,气机走窜,每遇情志不畅诱发或加重,伴纳食减少,情志抑郁或失眠,舌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主方:柴胡疏肝散合香苏散加减。
3.肝气犯胃之痞满
证候:脘腹胀满不适,嗳气或矢气方有缓解,连及胸胁,伴有急躁易怒,善叹息,遇情志不遂加重。舌淡苔薄,脉弦。治则:疏肝理气、解郁、消痞。主方:柴胡疏肝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
4.肝气犯胃之呃逆
证候:呃逆频发,伴腹部及两胁胀满不适,或伴有恶心欲呕,脘闷纳呆,肠鸣矢气等。舌淡,苔薄,脉弦。治则:疏肝理气,降逆止呃。主方:旋覆代赭汤加减。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