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医学百科 > 正文

新生儿硬肿症
疾病

概述

新生儿由于寒冷损伤、感染或早产引起的一种综合征,其中以寒冷损伤为最多见,称寒冷损伤综合征。以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肿为特征。多发生在寒冷季节,多见于重症感染、窒息、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严重低体温、硬肿症者可继发肺出血、休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而致死。

病因

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薄嫩,血管丰富,容易散热,综色脂肪是新生儿体内特有的组织,它的代谢是新生儿在寒冷环境中急需产热时的主要能量来源,而饥饿时的能量来源是白色脂肪,如小儿周围环境温度过低,散热过多,棕色脂肪容易耗尽,体温即会下降,新生儿严重感染时体温也会不升,这些情况下皮下脂肪都容易凝固而变硬,同时低温时周围毛细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易发生水肿,结果产生硬肿。

临床表现

本症多发生在出生后7~10天内,体温不升,在35℃以下,重症低于30℃,体核温度(肛温)可能低于体表温度(腋温),皮肤和皮下组织出现硬肿,皮肤呈浅红或暗红色,严重循环不良者可呈苍灰色或青紫色。硬肿首先出现在下肢、臀部、面颊和下腹部,然后至上肢和全身。有时只硬不肿,则皮肤颜色苍白,犹如橡皮,范围较局限,只影响大腿和臀部,这种情况常发生在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硬肿症。重型硬肿症可发生休克、肺出血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检查

根据病情需要,检测血常规、动脉血气和血电解质、血糖、尿素氮、肌酐、DIC筛查试验。
1.血常规
末梢血白细胞总数无明显变化,合并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或降低。若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或减少者,提示预后不良。
2.DIC筛选试验
重症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伴DIC时凝血活酶时间延长,3P试验阳性,FDP降低。
3.血气分析
由于缺氧和酸中毒,血pH值下降。PaO2降低,PaCO2增高。
4.血生化
血糖常降低,可有肌酐、非蛋白氮增高。


诊断

在寒冷季节,环境温度低和保温不足,或患有可诱发本病的疾病;有体温降低,皮肤硬肿,即可诊断。
临床依据体温及皮肤硬肿范围分为:轻度:体温≥35℃、皮肤硬肿范围<20%;中度:体温<35℃、皮肤硬肿范围为20%~50%;重度:体温<30℃、皮肤硬肿范围>50%,常伴有器官功能障碍。


治疗

1.复温
对体温稍低者(34℃~35℃)可用预热的衣被包裹置于25℃~26℃室温中,加用热水袋、热炕、电热毯包裹或母怀取暖等方法,体温多能很快升至正常。对体温明显降低者(≤33℃),有条件者可先在远红外辐射热保暖床快速复温,或暖箱复温,温度高于患儿皮肤温度1℃,随着患儿体温升高,逐渐升高床温,复温速度约0.5~1℃/h,直至体温正常。
2.热量和液体补充
供给充足的热量有助于复温和维持正常体温。喂养困难者可给予部分或完全静脉营养。有明显心、肾功能损害者,在复温时因组织间隙液体进入循环,可造成左心功能不全和肺出血,故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液体入量。
3.控制感染
根据血培养和药敏结果应用抗生素尿量明显减少时慎用对新生儿肾脏有毒副作用的药物。
4.纠正器官功能紊乱
心力衰竭、休克、凝血障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衰竭和肺出血等,应给以相应治疗。

预防

预防重于治疗,做好围生期保健工作,加强产前检查,减少早产儿的发生。寒冷季节和地区应为产房装配保暖设备。新生儿一旦娩出即用预暖的毛巾包裹,移至保暖床上处理。对高危儿做好体温监护。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