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医学百科 > 正文

肝阴虚证
中医

概述

肝脏阴液亏虚不足而虚热内扰所导致,临床以头晕耳鸣,胁肋隐痛,烦热目涩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多见于中风失眠,以及现代医学的高血压病、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肝炎肝硬化等疾病。肝阴是维持肝脏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若情志不遂,或肾阴亏虚,则可导致肝阴不足,出现肝阴虚证。

病因病机

多因情志不遂、气郁化火上阴,或脾肾亏虚,生化之源不足,或慢性病耗伤肝血,或失血过多所致。若温热病后期,耗伤肝阴;或肾阴不足,不能滋水涵木。

临床表现

以面部烘热,胁肋隐痛,失眠多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目干涩,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为主。肝阴不足,内热烦扰,为其基本病理变化。阴虚火旺虚火上炎,则面部烘热;阴虚脉络失养,则两胁隐痛;肝藏魂,虚火内扰,魂不守舍,则失眠多梦;阴虚内热,则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虚热内扰营阴,则见盗汗;肝阴不足,目失滋养,则两目干涩;阴液不能上润,则口干咽燥;肝阴不足,冲任失充,故月经不调;舌红少津,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施治要点

1.本证属虚证,治疗应以“虚则补之”为原则。常选用生地、沙参、麦冬。枸杞等滋阴药物,大忌辛温之品。
2.本证常见于各种疾病之中,不同的疾病,肝阴虚证的临床特点是不尽相同的,其遣方用药也是不尽相同的。如月经后期,治宜滋肝调经,当选用熟地、阿胶、麦冬、鸡血藤之类的药物;雀盲,治宜养肝明目,当选用枸杞、菊花、羊肝之类的药物。
3.临证时要注意整体关系,分清标本缓急。若阴损及阳,以阴虚为本,阳虚为标,治疗仍以滋阴为主,扶阳为辅。肝肾关系十分密切,有“肝肾同源”之说,其病变常相互影响,治疗时,就注意滋补肾阴。

辩证施治

以养肝滋阴为法,常用补肝汤、一贯煎等方剂。若见肝阳上亢可选泻肝丸、龙胆泻肝汤;肝肾阴虚可选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之类。
1.肝阴虚化热
证候: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治则:滋阴疏肝。主方:一贯煎。方药:北沙参,麦冬,当归身、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用法: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温服,每日1~2剂。
若胁肋隐痛不止者,加玄胡、郁金:若阴虚潮热,颧赤盗汗者,加地骨皮、白薇、青蒿;若阴亏甚者,加玉竹、花粉、石斛。
2.肝阴虚兼肝血不足
证候:头晕眼花,耳鸣,目干畏光,急躁易怒等。治则:养血滋阴。主方:补肝汤加味。方药:当归、生地黄、川芎、白芍、木瓜、麦冬、酸枣仁、首乌、甘草。用法: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温服,每日1~2剂。
若月经量少,甚则闭经者,用熟地易生地,加阿胶(烊化)、龟板、鸡血藤。若见崩漏,加山药、阿胶(烊化)、旱莲草;若心烦失眠者,加五味子、莲子心。
3.肝阴虚兼肾阴不足
证候:眩晕、耳鸣、目涩畏光、视物昏花。治则:滋肾养肝。主方:杞菊地黄丸。方药:枸杞、菊花、熟地、山药、茯苓、泽泻、山茱萸、丹皮。用法: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温服,每日1~2剂。
头痛,眩晕甚者,加龟板、黄精;若目干畏光,两目昏花,夜盲者,加服明目地黄丸,每日3次。

饮食疗法

1.饮食宜忌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之物,戒烟洒。宜食银耳、百合、红枣等滋补类食物。
2.食疗方
(1)山萸肉粥   山萸肉15~20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用砂锅煮粥,连食3~5天为1疗程。适用于肝阴虚兼肾阴不足者。
(2)仙人粥   制首乌60克、粳米100克、红枣5枚。先将首乌煮烂,去渣取汁;再同粳米、红枣放入砂锅煮粥,粥将成时,放入少许红糖,稍煮即食。连服5~7天为1疗程。适用于肝阴虚兼肝血不足者。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