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医学百科 > 正文

鼠标手
疾病

概述

鼠标手规范名词应为腕管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性疾患,其病理基础是正中神经在腕部的腕管内受卡压而引起手指麻木和功能障碍。

病因

腕管综合征发生的原因是腕管内压力增高导致正中神经受卡压。腕管是一个由腕骨和屈肌支持带组成的骨纤维管道。前者构成腕管的桡、尺及背侧壁,后者构成掌侧壁。正中神经和屈肌腱(屈拇长肌腱、4条屈指浅肌腱、4条屈指深肌腱)一起由腕管内通过。正中神经走行在屈肌支持带下方,紧贴屈肌支持带。在屈肌支持带远端,正中神经发出返支,支配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浅头和拇对掌肌。其终支是指神经,支配拇、示、中指和环指桡侧半皮肤
正常腕管内组织液压力却是稳定的。无论是腕管内的内容物增加,还是腕管容积减小,都可导致腕管内压力增高。最常见的导致腕管内压力增高的原因是,特发性腕管内腱周滑膜增生和纤维化,其发生的机制尚不明了。有时也可见到其他一些少见病因,如屈肌肌腹过低,类风湿等滑膜炎症,创伤或退行性变导致腕管内骨性结构异常卡压神经,腕管内软组织肿物如腱鞘囊肿等。也有人认为过度使用手指,如长时间用鼠标或打字等,可造成腕管综合征,有“鼠标手”之说,但这种观点仍存在争议。腕管综合征早在计算机出现期就已经存在,临床上好发人群也不是常用电脑者,女性的发病率较男性更高。腕管综合征还容易出现于孕期和哺乳期妇女,认为与雌激素变化导致组织水肿有关。但许多患者在孕期结束后症状仍然未得到缓解。风湿、类风湿病,糖尿病等可能有一定关系。

临床表现

女性的发病率较男性更高,但原因尚不清楚。主要症状包括正中神经支配区(拇指、示指、中指和环指桡侧半)感觉异常和(或)麻木。夜间手指麻木,特别是夜间手指麻醒者很多见,常常需要起床活动或甩甩手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后才能重新入睡,这与人们在夜间入睡时手腕多呈垂腕姿势有关。患者在白天从事某些活动曲腕过久时也会引起手指麻木的加重,如做针线活、长时间手持电话或长时间手持书本阅读。

检查

诱发诊断试验:将患者手腕曲腕1分钟左右(Phalen试验),或用手指叩击腕部(Tinel氏试验)就可以引发手指麻木,有利于帮助诊断。随着病程持续和病情加重,患者可出现明确的上述手指麻木地方感觉减退或消失,拇短展肌和拇对掌肌萎缩或力弱。患者可出现大鱼际桡侧肌肉萎缩,拇指不灵活,与其他手指对捏的力量下降,甚至不能完成对捏动作。肌电图检查可帮助诊断。

诊断

腕管综合征的诊断主要根据上述特征性的临床症状、临床检查和肌电图检查结果,一般就可以确诊。当怀疑腕管周围骨性异常导致正中神经卡压时,腕管切线位X线片有助于确定是否存在腕管容积的改变。一些不典型的患者,需要与其他一些神经系统疾患进行鉴别。主要鉴别诊断包括:颅内肿瘤、多发性硬化、神经根性颈椎病、颈髓空洞症、胸腔出口综合征、外周神经肿瘤、特发性臂丛神经炎、臂丛下干或其他正中神经病变。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腕管综合症非手术治疗方法:口服消炎止疼药和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药物是常用方法。国外有医生常常建议患者采用支具制动来控制病情发展,佩戴后腕关节被控制在伸直中立位,有缓解症状作用,使不影响睡眠,但这无助于消除腕管内压力,不是根本治疗方法。激素局部封闭注射尽管可以暂时缓解症状,但存在并发症,如损伤正中神经等,不建议常规应用。
2.手术治疗方法
包括各种切开手术、小切口减压及内窥镜手术等。手术目的是松解正中神经,切开松解减压最好在止血带下进行,可减少或避免造成一束甚至几束正中神经损伤

康复

术后处理:目前的做法是厚敷料包扎,术后2天内限制腕关节活动。3天后换药后,患者及早开始功能锻炼,如腕、手和手指功能练习。术后三周内,可在夜间使用支具固定腕关节于中立位,防止手腕腕管曲腕位复发粘连。术后12~14天拆除缝线。1个月后恢复工作,但限制负重。术后6~8周完全恢复活动。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