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医学百科 > 正文

糜烂性胃炎
疾病

概述

糜烂性胃炎分为急性糜烂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是以胃黏膜多发性糜烂为特征的急性胃炎,又称急性胃黏膜病变或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的20%。慢性糜烂性胃炎又称疣状胃炎或痘疹状胃炎,一般仅见饭后饱胀、泛酸、嗳气、无规律性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病因

1.内源性因素
危重疾病如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败血症、颅内病变、休克及重要器官的功能衰竭等严重应激状态等是急性糜烂性胃炎的常见病因。
2.外源性因素
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类固醇激素、某些抗生素酒精等均可损伤胃黏膜屏障,导致黏膜通透性增加,胃液的氢离子回渗入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

临床表现

1.急性糜烂性胃炎
起病较急,在原发病的病程中突发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及黑粪,单独黑粪者少见。出血常为间歇性。大量出血可引起晕厥或休克、贫血。出血时有上腹隐痛不适或有触痛。
2.慢性糜烂性胃炎
症状多为非特异性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反酸、餐后饱胀、食欲减退等。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消化性溃疡,甚至发生上消化道出血。

检查

1.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1)急性糜烂性胃炎  胃黏膜常为多发性点状或弥漫性充血、糜烂,出血等;
(2)慢性糜烂性胃炎  胃黏膜出现多个状、膨大皱襞状或丘疹样隆起,直径5~10mm,顶端可见黏膜缺损或脐样凹陷,中心有糜烂,隆起周围多无红晕,但常伴有大小相仿的红斑,以胃窦部多见,可分为持续型及消失型。在慢性胃炎悉尼系统分类中它属于特殊类型胃炎,内镜分型为隆起糜烂型胃炎和扁平糜烂型胃炎。
2.实验室相关检查
(1)患者出现呕血或柏油样粪便提示急性大量出血时,血红蛋白下降,大便及呕吐物潜血检查呈阳性。
(2)幽门螺杆菌检测
3.其他影像学检查
(1)胃肠道钡餐检查  由于内镜技术的普及应用,目前不提倡进行胃肠道钡餐检查。钡餐检查往往不能发现糜烂性病变。因为钡剂可涂布于黏膜表面,使近期不能作内镜或血管造影检查,因而不适用于急性活动性出血患者。
(2)血管造影术  在急性糜烂性胃炎出血时,肠系膜上动脉超选择性血管造影术可对出血进行定位诊断,出血间歇时则常为阴性。

诊断

1.临床表现。
2.内镜检查。
3.实验室检查。
4.其他影像学检查。

治疗

1.药物治疗
分为西药和中药。
(1)西药可静脉或口服抑酸药(包括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等。出血量较大时可口服凝血酶
(2)中药可口服云南白药等。
(3)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可给予根除治疗。
2.对症治疗
如果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休克等情况,应采取相应措施处置。
3.内镜下治疗
可经胃镜活检孔道局部喷洒凝血酶等止血剂,或进行电凝止血。

预防

避免摄入对胃黏膜刺激、损伤的药物或饮食;出现应激状态时尽早采取预防措施。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