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医学百科 > 正文

肝肾阴虚
中医

概述

肝肾阴虚,指肝肾阴液亏虚,虚热内扰,以腰酸胁痛眩晕耳鸣遗精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本证多由久病劳伤,或温热病邪耗伤肝阴及肾阴,或先天票赋不足,肾阴亏虚而及肝阴不足,形成肝肾阴虚。多发于形体羸瘦,或先天不足者,是许多疾病发展到后期阶段的证候。肝肾阴虚常表现为目花、目干、易疲劳、肢麻、胁隐痛、腰膝酸痛、遗精、耳鸣、不孕等证。


病因

本证多因久病失调,阴液亏虚;或因情志内伤,化火伤阴;或因房事不节,耗伤肾阴;或因温热病久,津液被劫,而导致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虚热内扰。


临床表现

肝肾阴虚的症状主要为:头晕目眩、目干、视物昏花或雀盲,齿摇发脱,耳鸣、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午后潮热,颧赤盗汗,容易疲劳、肢体麻木、筋脉拘急,抽搐,面色暗黑,毛发不荣,爪枯脆,胁隐痛、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失眠多梦、腰膝酸痛、不孕、舌红、少苔、女子经少或经闭、男子遗精,脉沉弦数等。
肝肾阴虚,肝络失滋,肝经经气不利,则胁部隐痛;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肝阳上扰,则头晕目眩;肝肾阴亏,不能上养清窍,濡养腰膝,则耳鸣、健忘、腰膝酸软虚火上扰,心神不宁,故失眠多梦;肝肾阴亏,相火妄动,扰动精室,精关不固,则男子遗精;肝肾阴亏,冲任失充,则女子月经量少;阴虚失润,虚热内炽,则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征。
本证以腰膝酸软,胁痛、眩晕、耳鸣、遗精等与阴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检查

1.望诊:包括患者神、色、形、态的全身望诊,头面部、五官、颈项躯体、皮肤的局部望诊,舌质与舌苔变化的望舌,必要时进行排出物的望诊。
2.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3.问诊:包括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饮食口味、问睡眠、问二便等。 
4.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辨证施治

治法:滋阴益肾,补血养肝。
肝肾阴液相互资生,肝阴充足,则下藏于肾,肾阴旺盛,则上滋肝木,故有“肝肾同源”之说。在病理上,肝阴虚可下及肾阴,使肾阴不足,肾阴虚不能上滋肝木,致肝阴亦虚,故两脏阴液的盈亏,往往表现盛则同盛、衰则同衰的病理特点。故治宜滋阴益肾,补血养肝。治疗肝肾阴虚的中药代表方剂有六味地黄丸,可根据具体情况随症加减。
例如症见肝肾阴亏,兼有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等症。治宜滋肾养肝。主方:杞菊地黄丸。方药:枸杞子、菊花、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水煎,取汁300ml,每日1剂,分2次温服,或制丸服。
胁痛者加川楝子、赤芍、郁金;腰膝痠软疼痛者,加杜仲、桑寄生、怀牛膝;若午后潮热,五心烦热者,加知母、鳖甲、龟甲;若见齿衄,加炒山栀、白芍、代赭石;若眩晕者,加鹿角胶(烊化)、龟甲胶(烊化)、龙骨、牡蛎;若见雀盲,加服羊肝丸(羊肝、当归、木贼、蝉蜕、夜明砂);遗精,加知母、黄柏、煅龙骨;月经先期,加女贞子、墨旱莲;痛经,加香附、郁金、川芎;闭经,加丹参、菟丝子。


日常护理

保持良好作息,避免熬夜,积极参加户外运动,放松心情,合理减压。


饮食调节

饮食以滋补肝肾养阴清热食物为主,如桑葚、百合、银耳、鸭肉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