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足下垂是骨外科体征之一。患者坐位,两下肢自然悬垂,如见足处于跖屈位且完全不能主动背屈与内、外翻,则为足下垂。本征可见于坐骨神经麻痹和腓总神经麻痹。前者所致本征,足趾既不能背屈,也不能跖屈;而后者所致本征,足趾可跖屈;据此可鉴别二者。另外本征还可见于脊髓灰质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低血钾性周期性麻痹与下肢瘫痪等。
病因
足下垂患者是由于神经根(腓总神经、脚神经、坐骨神经腰骶神经根、大脑神经均可能)长期严重受压,神经根表面压力超过50mmHg持续2分钟即可引起神经功能障碍,而在100mmHg以上即可导致脚周围神经损伤、脊髓运动神经损伤、肌营养不良和关节屈曲畸形,进而增加了僵硬度和关节周围的肌肉结构发生活化而发生了生物力学变化,软组织缺损或瘢痕牵拉于某一位置,其具体表现为:
1.腓肠肌、比目鱼肌:不产生前掌部的屈曲而可看见跟骨的明显运动;
2.由胫骨后肌,腓骨长、短肌,前掌部相对于后掌部呈跖屈,未见跟骨的明显运动;
3.由趾长屈肌代偿,伴足趾的较强屈曲;
4.由足母趾长屈肌代偿,伴足母趾的屈曲;
5.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关节突关节增生内聚,侧隐窝及神经根管狭窄,再加上间盘突出钙化,小腿的前肌群和外侧肌群麻痹,而小腿后肌的改变,肌小节的丧失、水分的丧失,胶原沉积和粘滞性的改群痉挛牵拉,就引起足下垂。
临床表现
病人坐位,两下肢自然悬垂,足处于跖屈位且完全不能主动背屈与内、外翻。
检查
1.病史
询问病情何时出现、持续时间和性质。严重程度是否持续加重或保持不变?是否在疲劳时加重而在休息后改善?询问患者是否感觉乏力或容易疲惫。
2.体格检查
评估患者的脚和腿的肌力和肌张力。并两侧对比。检查双侧的深反射情况。让患者步行;检查鞋子的磨损情况,并观察有无跨阈步态——为保持平衡使腿异常抬高作为足下垂的补偿性反应。
诊断
足下垂的严重程度从轻度足下垂到完全足下垂,依据涉及程度分为肌肉无力或瘫痪。肌肉退化时足下垂缓慢进展,而在脊髓损伤时则突然发病。
治疗
治疗足下垂常见的方法有足部温热疗法、康复锻炼、针刺与按摩、佩戴支具、胫前肌及趾长伸肌腱悬吊、胫后肌腱转移治疗足下垂、腓肠肌内外侧头前移、重建伸趾功能术、手术切除、电刺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