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医学百科 > 正文

崩漏
中医

概述

崩漏,又称漏下、崩中,是指妇女非周期性、非正常行经而阴道下血如崩或淋漓不尽,以月经周期紊乱,子宫出血如崩似漏为主要表现的月经类疾病。经血非时而下,并量多如注,谓之崩、崩中或经崩;淋漓不断谓之漏、漏下或经漏。崩与漏虽出血情况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两者常互相转化,故临床多以崩漏并称。青春期和更年期妇女多见。现代医学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生殖器炎症、肿瘤等所出现的阴道出血,皆属崩漏范畴。崩漏是妇女月经病中较为严重复杂的一个症状,以青春期妇女、更年期妇女多见。

病因

崩漏多由血热湿热肾虚脾虚、血瘀、外伤等导致冲任不能制约经血所致。漏下多因肾虚、血瘀,冲任失约所致。崩中多因血热迫血妄行,或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或气虚冲任不固所致。

临床表现

崩漏是妇女非行经期间阴道出血的总称。临床以阴道出血为其主要表现。

并发症

1.贫血
崩漏失血过多,就会出现面色苍白、唇色淡白、头晕目眩、精神倦怠、气短无力、心悸怔仲、失眠多梦、脉象细弱等一系列贫血征象。
2.虚脱
崩漏病起,如来势猛,出血量多,崩下不止,常可引起虚脱,出现神昏面白、四肢冰冷、汗出淋漓、气短喘促、脉浮大无根或沉伏不见的危重证候,如不及时抢救则有生命危险。
3.邪毒感染
表现为下腹疼痛拒按,腰痛带下稠黏,色黄气秽或五色并见,伴有烦躁口渴,小便黄,大便干,舌苔黄腻,脉象细滑等。

辨证施治

崩漏以无周期性的阴道出血为辨证要点,临证时结合出血的量、色、质变化和全身证候辨明寒、热、虚、实。治疗应根据病情的缓急轻重、病程长短、出血的多少,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结合“塞流、澄源、复旧”的分阶段、分步骤治疗思路,出血期以止血为先,血止后可针对引起崩漏的具体原因,采用补肾、健脾、清热、理气、化瘀等法,使崩漏得到根本治疗。
1.肾虚型
(1)肾阴虚证  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血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酸膝软,手足心热,颧赤唇红,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则:滋肾益阴,固冲止血。主方:左归丸(《景岳全书》)加减。方药:左归丸(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川牛膝)去川牛膝,加早莲草、炒地榆。
阴虚有热者,酌加生地、麦冬、地骨皮。
(2)肾阳虚证  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多,淋漓不尽,色淡质稀,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治则:温肾助阳,固冲止血。主方:大补元煎(《景岳全书》)加减。方药: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子、炙甘草)酌加补骨脂、鹿角胶、艾叶炭等。
2.脾虚型
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四肢不温,或面浮肢肿,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治则:健脾益气,固冲止血。方药: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白术、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山茱萸、白芍、海螵蛸、茜草、棕榈炭、五倍子。
若出血量多者,酌加人参、升麻;久漏不止者,酌加藕节、炒蒲黄。若阴道大量出血,兼肢冷汗出,昏仆不知人,脉微细欲绝者,为气随血脱之危候,急宜补气固脱,方用独参汤(《景岳全书》)。或用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方药:人参、麦冬、五味子)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以固脱。若症见四肢厥逆,冷汗淋漓,又为亡阳之候,治宜回阳固脱,方用参附汤(《校注妇人良方》)。方药:人参、附子、生姜、大枣。
3.血热型
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血色深红,质稠,心烦少寐,渴喜冷饮,头晕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则: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主方: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方药:生地、地骨皮、炙龟板、牡蛎粉、阿胶、黄芩、藕节、陈棕炭、甘草、焦栀子、地榆。
4.血瘀型
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净,血色紫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或弦涩有力。治则:活血祛瘀,固冲止血。主方:逐瘀止崩汤(《安徽中医验方选集》)。方药:当归、川芎、三七、没药、五灵脂、丹皮炭、炒丹参、炒艾叶、阿胶(蒲黄炒)、龙骨、牡蛎、乌贼骨。

食疗

1. 芝麻粥
来源《圣济总录》,生苎麻根30克,炒陈皮10克,粳米、大麦仁各50克,细盐少许。先煎苎麻根、陈皮,去渣取汁,后入粳米及大麦仁煮粥,临熟放入盐少许。分作2次服,每日空腹趁热食。有凉血、止血、安胎功效。适用于血热崩漏,妊娠胎动下血及尿血,便血等症。
2. 红米生地粥
来源《食医心鉴》,生地黄50克,红米100克,冰糖适量。取生地黄,洗净后煎取药汁,与红米加水共煮,煮沸后加入冰糖;煮成稀粥。每日早晚空腹温热食。可清热生津,凉血止血。适用于血热崩漏,鼻衄及消化道出血,还可用于热病后期,阴液耗伤,低热不退,劳热骨蒸,或高热心烦,口干作渴。但此粥不宜长期食用。服用期间,忌吃葱白、韭白、薤白及萝卜
3. 三七粉粥
经验方,三七粉3克,大枣5枚,粳米100克,冰糖适量。先将三七打碎研末,粳米淘洗净,大枣去核洗净,然后一同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冰糖汁即成。每日2次服食。有补血止血,化瘀清热功效。适用于崩漏下血及其它出血症。
4. 阿胶粥
来源《食医心鉴》,阿胶30克,糯米100克,红糖适量。先将糯米煮粥,待粥将熟时,放入捣碎的阿胶,边煮边搅匀,稍煮1~2沸,加入红糖即可。每日分2次服,3~5日为l疗程。可滋阴补虚,养血止血,安胎。适用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血虚,咳血,衄血,大便出血等。注意,此粥连续服用可有胸满气闷的感觉,故宜间断服用。脾胃虚弱者不宜多食。
5. 乌雄鸡粥
来源《太平圣惠方》,乌雄鸡1只,糯米100克,葱白3条,花椒、食盐适量。将鸡毛去净,除内脏,洗净切块煮烂,再入糯米及葱、椒、食盐煮粥。每日2次,空腹食。可益气养血,止崩安胎。适用于脾虚血亏而致的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净,血色淡质薄,面色恍白或浮肿,身体倦怠.四肢不温,气短懒言等。
6. 山药山萸粥
经验方,山萸肉60克,山药30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将山萸肉、山药煎汁去渣,加入粳米、白糖,煮成稀粥。每日分2次,早晚温热食。可补肾敛精,调理冲任。适用于肾虚型崩漏。但因热致病者忌服。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