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纤维腺瘤为由上皮和间叶(间质)组织构成的良性肿瘤。黏液样纤维腺瘤发病年龄较大(50~60岁),系特化间质内的间质细胞分泌的黏液样基质积聚渗透非特化间质形成肿块所致,其内仅有少量间质细胞。如果出现间质与腺体分布不协调、间质细胞密度不一致、间质有异质性特征、导管上皮细胞增生、伴有明显大汗腺及鳞状化生、有大量脂肪组织及出现实性的小叶结构,则应考虑纤维腺瘤之外的诊断如叶状肿瘤,年龄大者多见,带有浸润性边缘,间质过度增生,常有更明显的叶状结构。部分纤维腺瘤上皮被导管型癌细胞代替。本病多发于乳腺。肺部的纤维腺瘤亦名腺纤维瘤,极罕见,国内外文献仅有个例报道,肿物位于肺实质,呈卵圆形,约核桃大,质中等,境界清楚。瘤组织由立方状上皮细胞形成的腺管状结构及其间的纤维性梭形细胞构成,其形态与乳腺纤维腺瘤十分相似(以下以乳腺纤维腺瘤为主阐述)。
临床表现
1.肿块
大多在无意中发现乳房有肿块,2/3的肿块大小在1~3厘米,个别有达10厘米以上者,最大可达24厘米。好发于乳腺外上象限,大多为单发性,少数为多发,肿块增大缓慢,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表面光滑,具韧性,活动良好,与表皮和胸肌无粘连。
2.疼痛
大多为无痛性肿块,仅14%有轻度疼痛,呈阵发或偶发或月经时激发。
3.乳头
有清亮溢液,但少见,约占0.75%。
4.腋窝淋巴结
不肿大。
检查
进行体检、乳房X线钼靶摄片、B超、红外线热像仪检查等。
1. 乳腺钼靶:乳腺癌在X线片中病灶表现形式常见有较规则或类圆形肿块、不规则或模糊肿块、毛刺肿块、透亮环肿块四类。另外乳腺钼靶对于细小的钙化敏感度较高,能够早期发现一些特征性钙化(如簇状沙粒样钙化等)。
2. 乳腺B超:B超扫描能够鉴别乳腺的囊性与实性病变。乳腺癌B超扫描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的低回声肿块,彩色超声可显示肿块内部及周边的血流信号。
3. 动态增强磁共振:核磁检查是软组织分辨率最高的影像检查手段,较X线和B超有很多优势,如:对多中心性病灶的诊断可靠;敏感性、特异性均达90%以上,但对于带有心脏起搏器和体内金属的患者不适用。
诊断
1.病史
询问发病年龄,该肿瘤多见于青年女性,高发年龄20~25岁。一般表现为无痛性乳房肿块,生长常较缓慢。
2.体检
可发现乳房肿块呈卵圆或椭圆形;大小不一,小者如樱桃,大的瘤径可超过10厘米(如瘤径≥7厘米即称为巨纤维腺瘤);质坚如硬橡皮,表面光滑,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不粘连,触之易滑动。
3.辅助检查
可作乳房X线钼靶摄片、B超、红外线热像仪检查,有助于诊断。
(1)钼靶X线摄片检查 乳腺内脂肪较丰富者,纤维腺瘤表现为边缘光滑、锐利的圆形或阴影,密度均匀,有的在瘤体周围见一层薄的透亮晕。无血管增多现象。致密型乳腺中,由于肿瘤与乳腺组织密度相似,在X线片上显示不清。有的肿瘤发生钙化,可为片状或轮廓不规则的粗颗粒钙化灶,大小为1~25mm不等,与乳腺癌的细砂粒样钙化完全不同。
(2)B超检查 B超检查能显示乳腺各层次软组织结构及肿块的形态、大小和密度。纤维腺瘤的瘤体多为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区,边界清晰整齐,内部回声分布均匀,呈弱光点,后壁线完整,有侧方声影。肿瘤后方回声增强,如有钙化时,钙化点后方可出现声影。近年,使用彩色Doppler超声检测乳腺肿瘤的血流状况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对诊断本病甚有帮助。
(3)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针感介于韧与脆之间,针吸细胞量常较多。导管上皮细胞分布多呈团片状,排列整齐、不重叠,如铺砖状,有较多双极裸核细胞。诊断符合率达90%以上,少数胞核较大,有明显异形性,染色质粗糙,细胞大小不等,可被误诊为癌,造成假阳性,应特别注意。
(4)红外线扫描检查 肿瘤与周围乳腺组织透光度基本一致,或呈相对边缘锐利的灰色阴影,无周围血管改变的暗影。
治疗
乳房纤维腺瘤虽属良性,但有恶变可能,故一旦发现,应予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可在局麻下施行。显露肿瘤后,连同其包膜整块切除。切下的肿块必须常规地进行病理检查,排除恶性病变的可能。
预防
1.爱护乳房,坚持体检
每个不同年龄段的女性都应坚持乳房自查,每月的月经干净后进行;30岁以上的女性每年到乳腺专科进行一次体检,40岁以上的女性每6个月请专科医生体检一次,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节奏
克服不良的饮食习惯和嗜好,有规律的工作、生活是预防乳腺疾病发生的有效方法。
3.正确对待乳腺疾病,不可讳疾忌医
发现乳房有肿块后立即找乳腺专科医生检查,配合治疗。尽管乳腺纤维瘤是良性肿瘤,但也有恶变的可能,特别是妊娠哺乳期间瘤体增长很快或年龄偏大,病程较长,或伴有乳腺增生或多次复发者,应提高警惕,及时就诊,防止病情变化。每个女性朋友应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特别关注自己的乳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