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其发病主要是外展和集合功能的平衡失调所致。当集合能力不足、融合能力低下时,不能对抗过强的外展能力,使眼位有向外偏斜的倾向。
临床表现
间歇性外斜视常常发生于儿童的早期,最初仅在看远时发生,随着病情进展,间歇性外斜视的次数与时间均有所增加,最后看近时亦可发生外斜。间歇性外斜视的显斜期,常于疲倦、疾病、瞌睡或注意力不集中时出现。间歇性外斜视在视觉未成熟儿童可有暂时性复视,很快即发生抑制,并有异常视网膜对应。
常见症状是畏光,在户外日光下常常闭合一眼,其原因不明,估计患者在户外看远处目标,无近处物体刺激以使两眼集合,亮的日光闪烁了视网膜,干扰了融合。间歇性外斜视可以合并有A-V综合征,亦可伴有其他垂直性斜视,如分离性上斜视等。
检查
1.应做所有斜视项目的检查,特别注意对具有诊断意义斜角测定,如看远时偏斜角,最好令患者注视>6米远处目标,以充分检查其外斜度数,确定外斜类型,因为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法不同。测量时要矫正屈光不正,以控制其调节。若间歇性外斜视仅是在看远时出现,并且看远斜角大于看近斜角至少在15△,应做遮盖试验:一眼遮盖30~45分钟,当去掉遮盖时,两眼必须保持分离状态,即一眼去掉遮盖时,另一眼必须通用遮眼板挡住,打开时用三棱镜匀替遮盖试验迅速测量看近斜度,然后再查看远斜度,不让患者有融合机会,将其结果与遮盖前的斜度相比较。
2.测量上转及下转的偏斜度,确定有无A-V综合征。
3.测量向左侧及向右侧注视时斜角,是否有任何侧位的非同性问题。从定义上讲,侧位非共同性是指外斜患者向两侧看时,偏斜度比第一眼位偏斜度小20%。临床实践证明,有侧位非共同性患者很容易手术过矫,并造成内科V征。检查立体视锐度:患者在隐斜期,也必须测量其立体视,如立体视不正常,说明间歇期显斜所引起立体视下降,数月内立体视继续下降,则有力说明是手术矫正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指征。
诊断
1.外斜位的间歇出现及斜视度的变化为本病突出的特征。就诊时或者手术前因为紧张始终控制正位。可通过反复交替遮盖法,注视5米以外的目标,破坏内融合,引出确切的外斜程度。
2.短期遮盖法遮盖30分钟至1小时后查斜视度,结合远和近不同距离的斜视度检查,可鉴别真正的分开过强型外斜还是类似分开过强型外斜,前者遮盖后视近外斜增加接近视远斜视度。
3.查AC/A比值作为间歇性外斜的分型依据,为手术设计提供依据。
治疗
1.矫正原则
睫状肌麻痹屈光检查有明显屈光不正,特别是散光和屈光参差的患者,为保证视网膜清晰像,应该全部矫正;外斜伴有近视者,应该全矫;外斜伴有远视者,矫正远视将减低调节性集合,使外斜增加。需要全矫还是部分矫正,要完全取决于远视程度、患者年龄和AC/A比值,通常小于+2.00D婴幼儿,可不予矫正,较大患者为避免屈光性疲劳,矫正远视通常是必要的。老年人有外斜伴老视眼者,其调节减弱,如有远视需要矫正,可以给最小度数以利于看近。
2.负球镜
用负镜矫正间歇性外斜视可作为一暂时性措施,或放于双焦点镜上半部,以治疗分开过强;或放于双焦点镜下半部,以治疗集合不足,刺激其调节性集合,控制外斜,这种治疗方法,不应提倡,患儿用这种方法治疗常引起视力疲劳。
3.三棱镜及遮盖疗法
底向内三棱镜可加强双眼中心凹刺激,有1/3~1/2偏斜可用三棱镜刺激融合得到矫正。早期的间歇性外斜视因为大部分时间为外隐斜,显斜次数不多,偏斜度不大,不主张手术治疗。
4.手术治疗
对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最适宜年龄目前还有争论。有人主张手术愈早愈好,否则会变成恒定性外斜。
5.过矫的处理
外斜视手术后近期的轻度过矫,一般来说是正常的,如果立即发生大度数过矫并伴有眼球运动受限者,要考虑是否有可能发生肌肉丢失或滑脱,外直肌与内直肌相比不易滑脱。术后10~15△内斜时可完全消失。外斜术后小量过矫还要取决患者年龄。视力尚未成熟儿童有小量过矫,应仔细观察患者无单眼注视倾向,如有可行遮盖治疗。此外应再行验光,有远视应全矫,经上述治疗6个月,仍然有较大度数的稳定的内斜视者可考虑二次手术。
6.欠矫的处理
外科术后残留大度数外斜大于15~20△,可在第一次术后6~8周内行2次手术。对轻度欠矫患者,残余斜度小于15~18△,可用脱抑制及融合集合训练,使之达到隐斜状态。若患者为近视,应全部矫正,若为正视或远视,可用睫状肌麻痹剂以刺激调节性集合,使双眼正位,使用上述方法获得融合后,可减少滴药次数,3天1次,并持续2个月,同时使用基底向内三棱镜,其度数与欠矫度数一致,对视力成熟患者是有效的。
预防
尽管外斜是间歇出现,为治疗和预防斜视的发展也应尽早就医。为预防单眼抑制所致的恒定性外斜,应择期及时手术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