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乙肝疫苗是用于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疫苗,是提纯的乙肝表面抗原,为灭活的疫苗。乙肝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是以肝细胞坏死或肝脏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肝脏疾病。我国属于HBV的高流行区,而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有效途径。疫苗接种后,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这种抗体存在于人的体液中,HBV一旦出现,抗体会立即发挥作用,将其清除,阻止感染,且不会伤害肝脏,使人体具有预防乙肝的免疫力,以达到预防乙肝的目的。
类型
目前使用的乙肝疫苗包括血源性乙肝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和新型乙肝疫苗等。
1.血源性乙肝疫苗
是最早用于预防乙肝的疫苗,在我国部分省市进行了推广,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
2.基因工程疫苗
又称重组乙肝疫苗,包括重组酵母乙肝疫苗(酵母菌表达的乙肝疫苗)和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哺乳动物表达的乙肝疫苗)。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乙肝疫苗。重组乙肝疫苗是我国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由政府免费提供接种。
3.新型乙肝疫苗
已经应用于临床的新型乙肝疫苗有多价联合乙肝疫苗,包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流感及乙型肝炎等抗原成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多机构的验证。
有效成分
HBV表面抗原。
接种对象
乙肝疫苗适用于新生儿及乙肝高风险人群。
1.新生儿
新生儿,特别是母亲为HBsAg、HBeAg阳性者,出生后24小时内应尽早接种。
2.高风险人群
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及血液制品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经常接受输血及血液制品者、免疫力低下者、职业易发生外伤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性行为者、有多个性伴侣者、注射吸毒者等。
免疫程序
我国目前免疫规划的接种程序是:3针次接种,分别在0、1、6月龄进行接种。即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出生后1个月和6个月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第1针和全程接种乙肝疫苗,是保证乙肝疫苗保护效果的关键。
剂型:针剂。
接种剂量:①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每剂次接种10μg。②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每剂次接种10μg或20μg,其中HBsAg阴性产妇的新生儿接种10μg,HBsAg阳性产妇的新生儿接种20μg。
接种部位及途径:上臂三角肌处,肌内注射。
注意事项
1.接种前注意事项
应如实向医生告知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若有感冒、发热等症状,待恢复健康后进行补种。有以下情况者慎用:家族和个人有惊厥史、患慢性疾病、有癫痫史、过敏体质。
2.接种后注意事项
(1)须在接种单位留观至少30分钟。若儿童出现轻度发热等一般反应,通常不需要处理;若高热不退或伴有其他并发症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2)注射第1针后出现高热、惊厥等异常情况者,一般不再注射第2针,其他情况应遵医嘱。
不良反应
1.常见不良反应
一般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内,在注射部位可出现疼痛和触痛,多数情况下于2~3天内自行消失。
2.罕见不良反应
(1)一般接种疫苗后72小时内,可能出现一过性发热反应,一般持续1~2天后可自行缓解。
(2)接种部位轻至中度的红肿、疼痛,一般持续1~2天后可自行缓解,不需处理。
(3)接种部位可出现硬结,一般1~2个月可自行吸收。
3.极罕见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过敏性皮疹、阿瑟反应。阿瑟反应一般出现在接种后10天左右,局部红肿持续时间长,可用固醇类药物进行全身和局部治疗。
(2)过敏性休克:一般在注射疫苗后1小时内发生,应及时抢救,注射肾上腺素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控局.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要点[EB/OL].[2018-07-26].http://www.nhc.gov.cn/jkj/s7925/201807/249e3ab450dd4606b90155ddab609b12.shtml.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控局.预防乙肝常见问题解答[EB/OL].[2013-07-26].http://www.nhc.gov.cn/jkj/s3582/201307/618a3ef7e2eb49a59cdbbfa738208cfb.shtml.
[4]郑贤义,吉兆华,闫永平,等.乙型肝炎疫苗的应用及研究[J]. 重庆医学,2016,45(26):3719-3721.
[5]汪海燕,张国良,杨桂林,等.《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乙型肝炎疫苗使用指南》摘译[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33(11):2058-2061.
[6]王庆,刘丽丽,杨琳.儿童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9,14(02):183-184.
[7]郑光立,郑佩珠.乙肝疫苗接种注意事项[J]. 中国乡村医药,1999(12):28.
[8]林菲.乙肝疫苗接种常见问题解答[J]. 中国医疗保险,2009(0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