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医学百科 > 正文

结节红斑
疾病

概述

结节红斑规范名称为结节性红斑,是一种累及真皮血管和脂膜组织的反应性炎性疾病,常位小腿胫前部皮肤,呈红色或紫红色类性结节改变,伴有疼痛。春秋季节好发,多发生于15-40岁的女性,本病有自限性。分为急性结节性红斑,临床常见和慢性结节性红斑,临床较少见。

病因

结节性红斑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1.链球菌感染: 某些患者可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咽峡炎急性扁桃体炎之后。
2.结核菌感染: 越来越多的证据说明该病与结核感染有密切关系。国内统计同时合并结核菌感染,或有陈旧性结核病灶,或结素试验阳性者,占60%以上,认为该病是机体对结核菌或其毒素的过敏现象。
3.药物:某些药物尤其是溴剂、磺胺药以及口服避孕药,是该病最常见的致病原因。
4.其他疾病: 其他如自身免疫病、溃疡性结肠炎结节病、局限性肠炎、SWEET病、贝赫切特综合征等均可伴有结节性红斑。此外,一些恶性肿瘤也可以伴有结节性红斑的表现。
结节性红斑的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近来已经比较明确的是分支杆菌抗原免疫球蛋白复合物所致的一种血管炎的表现。

临床表现

结节红斑常发生在四肢的伸侧,尤其多见于小腿的伸侧,突然急性发病,先发热达39℃以上,可有抽痛、关节酸痛及全身不适,继之成批出现数量较多的鲜红色结节,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5cm,稍高出皮肤,皮肤表面光滑,有时发亮,有疼痛及压痛。结节数目不定,从数个到数十个,可以互相融合,成斑块。数天后,红斑、结节变扁平,第二周表面颜色由鲜红变为紫蓝色,呈淤斑样,随后变为黄色,这种淤斑样的临床表现有诊断价值。结节3-6周可自然消退,不发生破溃、萎缩和瘢痕
慢性的结节性红斑,多发生与妇女小腿的结节性损害,初起为孤立的真皮深部或皮下结节,随后数目增多。单个结节向周围扩展,中央消退,形成轮廓不清楚的环状或弓形损害边缘炎性鲜红,中央紫红色或棕色。

检查

1.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但在初期,伴有高热扁桃体炎咽炎时,白细胞计数及嗜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明显增高。2/3的患者血沉增快。类风湿因子亦可为阳性。测定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可增高。
2.病理检查
主要病理改变发生于皮下脂肪小叶间隔,呈脂肪小叶间隔型脂膜炎的表现。

诊断

结节性红斑的诊断主要是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有的病例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查,如胸部X线检查、结核菌素皮试、抗“O”及梅毒血清学检查,排除结核和梅毒等。
鉴别诊断主要与复发性发热性结节性脂膜炎硬红斑等鉴别诊断。

治疗

1.全身治疗
(1)寻找病因予以相应治疗。急性期可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受寒及强劳动。有明显感染灶者,可配合抗生素
(2)疼痛较著者可口服止痛药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吲哚美辛(消炎痛)及布洛芬等。有明显感染者,给抗生素。严重者,给予皮质类固醇激素,如泼尼松(强地松),或倍他米松/二丙酸倍他米松(得宝松)肌注,3周1次,可迅速控制病情。另外,可用10%碘化钾合剂,每天3次,服2~4周。该法安全有效,但应注意长期应用可导致状腺功能低下。病情顽固者,可应用羟氯喹氨苯砜,也可服中药雷公藤片或昆明山海棠片。
2.局部治疗
局部治疗原则为消炎、止痛。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