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医学百科 > 正文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疾病

概述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亦称“悖德型”、“违纪型”、“无情型人格障碍”属于人格障碍之一,多见于男性。它是一种犯罪型人格障碍,其特征行为是情绪的暴发性,行为的冲动性,对社会对他人冷酷、仇视、缺乏同情心,缺乏羞愧悔改之心,和不负责任的方式。他们对挫折的耐受力很差。常不能预计自己的反社会行为带来的消极后果,丝毫没有不道德或罪恶感。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常伴有酒中毒、药瘾、背信、淫乱、工作失败、频繁迁徙、婚姻破裂、虐待儿童和牢狱生活等。往往患者往往在性格形成期有严重情感剥夺的经历。患者寿命缩短,但幸存者中病情征随年龄增长趋于稳定和消失。

病因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与遗传因素,脑功能缺陷,家庭环境,社会——文化因素等有关系。遗传因素:父母双方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其子女患有此病的几率高,基因会影响人的反社会行为,那些一出生就由有爱心的父母收养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孩子仍会表现出与亲生父母一致的反社会行为;脑功能缺陷:反社会人格障碍存在某些脑功能的脑区域有缺陷,不能感受正常人恐惧、焦虑和悔恨的情绪体验;家庭因素:当孩子缺乏父母关爱或遭受严重的父母拒绝甚至虐待时,他们成年后发展成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可能性更大;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当今社会对暴力的观念和的行为的误解,以及面临社会规范的崩溃与道德底线的瓦解等都会导致更多的反社会行为和观念。

临床表现

1.早期明显显露人格偏异,一般在青春期呈现明朗化。
2.严重人格障碍,性格的某些方面非常突出和过分畸形发展,不符合社会规范。
3.人格偏异顽固难移,延续于整个成年期,到晚年可能渐趋缓和。药物治疗和一般教育措施收效甚微,矫正困难。
4.社会和人际关系适应差,常有较严重的反社会行为,屡教屡犯,并以损人不利己的结局告终。
5.对自己的人格障碍缺乏认知(无自知力),不能从失败的生活经验中吸取教训。有时虽能察觉自己的人格问题带来的困难,但不能以正确的认识来有效地改正。
6.表现为持久的人格不协调,但是并未达到精神病或神经症阶段。
7.智能和认知能力较好,无精神症状,主要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人格严重偏离为特征。
8.追求新奇和心理刺激,常是人格障碍患者的一种动力,也是经常导致反社会行为的变态心理。
总之,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有下述七点:①无社会责任感;②无道德观念;③无恐惧心理;④无罪恶感;⑤无自控自制的心理能力;⑥无真实或真正感情;⑦无悔改之心。

治疗

1.心理疗法
(1)认知领悟疗法  施治者帮助患者提高认识,认知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并且培养患者的责任感,使他们对家庭、对社会有责任意识;提高患者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使他们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努力增强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这些措施对减少患者的反社会行为是有效的方法。
(2)厌恶疗法  对情节特别恶劣、屡教不改的患者,当患者出现反社会行为时,给予强制性的惩罚,使患者产生痛苦的体验,实施多次以后,患者一产生反社会行为的冲动时,就让患者自己感到厌恶,全身不舒服,通过这样减少其反社会的行为。
2.药物治疗  
虽然药物不能改善人格结构,对某些情感和行为表现有一定疗效。情绪不稳定者可给予镇静剂和抗精神类药物治疗。
3.精神外科治疗  
患者的大脑边缘系统可能发育不够健全或有某些缺陷,可在大脑一定部位施行定向破坏手术,可改善某种类型的人格障碍症状,如冲动行为明显者。但手术可导致不可逆的脑局部损伤,进行精神外科治疗时应采取极慎重态度。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