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医学百科 > 正文

针刺反应
检查

概述

针刺反应又称皮肤非特异性过敏反应,是针刺引起的皮肤创伤的过敏反应,被认为是白塞病的特异性表现。在无菌条件下针刺后12~48小时开始出现米粒大小的红色斑丘疹,继而发展为水疱、脓疱和结,1~2周消退,有时1个月还有明显痕迹。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皮下血管炎和皮肤的高敏反应。本试验特异性比较高,阳性率为60%~70%,且与疾病活动有关,在亚洲及中东地区阳性率比其他地区高。男性患者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

适应证

目前在白塞病的诊断中已将阳性针刺反应作为标准之一。

临床意义

针刺反应阳性有较高的特异性,在活动期阳性率高,是诊断白塞病及判断其活动性的一个指标。判断和分级:(-)为仅有红斑或针眼;(+/-)为有红斑,丘疹直径在2毫米以下;(+)为有红斑,丘疹直径为2~3毫米;(++)为有红斑,丘疹直径>3毫米;(+++)为脓疱1~2毫米; (++++)脓疱>2毫米。

检查方法

以20号无菌针头或更大针头,斜行刺入皮内约5毫米或注射0.9%氯化钠溶液,24~48小时后针刺部位出现米粒大小,直径2~5毫米的红色丘疹或脓疱,为针刺反应阳性。有较高的特异性,并在活动期阳性率高,是诊断白塞病及判断其活动性的一个指标。

注意事项

需多部位穿刺观察;针头大小对结果有影响,粗针比细针有更高的敏感度和反应强度;如果发现患者恐惧或面色苍白,是怕针或晕针的表现,应做好预防措施。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