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医学百科 > 正文

不协调性兴奋
症状

概述

不协调性兴奋是指动作和行为明显增多,但思想感情与其动作行为不协调的症状。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器质性精神障碍。

病因

(1)精神心理因素:如精神分裂症等。
(2)器质性病变:如有机磷中毒肝豆状核变性、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等。

检查

1.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意识与精神行为状态、有无畸形及发育异常;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以判断有无神经系统疾病。
2.实验室检查
(1)胆碱酯酶活性测定
有助于有机磷中毒的诊断,胆碱酯酶是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特异性标志酶。
(2)铜蓝蛋白测定
有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3.影像学检查
(1)X线片
有助于骨折等疾病的排查,如肝豆状核变性可引起病理性骨折,X线片有诊断价值。
(2)B超
对肝豆状核变性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可将肝实质的声像图按肝损害的不同程度依次分为光点闪烁型、岩层征型、树枝状光带型和结节型。
(3)CT、MRI
颅脑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显示脑的器质性病变,对器质性疾病有诊断价值。
4.其他检查
(1)神经心理学测试
适用于精神心理疾病的排查。
(2)脑电图
脑电图是对脑功能变化进行检查的有效方法,有助于脑功能性疾病的诊断。

鉴别诊断

不协调性兴奋常见于以下疾病。
1.精神分裂症
多在青壮年缓慢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
2.有机磷中毒
临床上主要包括急性中毒患者表现的胆碱能兴奋或危象,其后的中间综合征以及迟发性周围神经病。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受乙酰胆碱刺激后有头晕头痛、疲乏、共济失调、烦躁不安、不协调性兴奋、抽搐昏迷等症状。
3.肝豆状核变性
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椎体外系症状、肝硬化、精神症状、肾功能损害及角膜色素环,部分患者可有不协调性兴奋表现。
4.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缓慢进行性痴呆,记忆力、认知功能障碍、情感和人格改变、表情淡漠、妄想、不协调性兴奋、轻度神经错乱。可出现偏瘫、肢体无力、失语等。

治疗原则

不协调性兴奋是指动作和行为明显增多,但思想感情与其动作行为不协调的症状。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器质性精神障碍。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