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血液流变学检查是研究人体血液流动性、变形性、聚集性和凝固性变化规律的一种血液物理特性的检查。临床血液流变学检查项目主要包括全血黏度测定、血浆黏度测定和红细胞变形性的检测、。主要是反映由于血液成分变化,而带来的血液流动性、凝滞性和血液黏度的变化。在正常情况下,血液在外力(血压)的作用下,在血管内流动,并随着血管性状(血管壁情况和血管形状等)及血液成分(黏度)的变化而变化,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当血液黏度变大时,血液流动性就变差,也就最容易发生脑血栓性疾病。反之,黏度较小,流动性较好。
检查方法
1.患者准备
(1)向患者讲清楚检验目的、采血时间和注意事项,并向患者做适当解释,以消除疑虑和恐惧。
(2)检查前需空腹12小时以上。采血前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劳动,一般要求患者休息15分钟后进行采血,冬季应使患者暖和后保存血液循环通畅再采集,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病情允许情况下,嘱患者停服对血小板有影响的药物至少3~5天。
2.标本采集
空腹采肘前静脉血5mL(肝素抗凝管)。血样在室温15℃~25℃贮存,一般在4小时内完成测试工作,最好在取血20分钟后再进行测定。
参考值
1.全血黏度测定
(1)参考值随所用仪器不同而异。仪器常设有高切值、中切值和低切值三种结果,黏度计量单位用mPa·s表示。
(2)结果解读:①黏度增高见于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脑血栓形成、糖尿病、高脂血症、肺源性心脏病、烧伤等。②减低见于贫血、出血性疾病、肝硬化、尿毒症、急性肝炎、妇女经期及妊娠期等等。
2.血浆黏度测定
(1)参考值:①男性:(0.85~1.99)mPa·s;②女性:(0.82~1.84)mPa·s。
(2)结果解读:黏度增高见于血浆球蛋白和(或)血脂增高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多发性骨髓瘤、纤维蛋白原增高症等。血浆黏度降低见于低蛋白血症、各种贫血、肝病等。
3.红细胞变形指数
(1)参考值:①红细胞变形指数:500/秒>49%,800/秒>56%;②红细胞滤过指数:0.19~0.39。
(2)结果解读:①增高见于缺铁性贫血。②减低见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肾病、肝脏疾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不稳定血红蛋白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