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是一种以皮肤、黏膜多部位的毛细血管扩张性损害,引起鼻出血和其他部位出血为特征的疾病,经常可以并发具有临床意义的动静脉畸形,多见于脑、肺、胃肠道和肝脏。本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病率保守估计为1/50000,临床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对症治疗为主。
病因
本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与HHT发病相关的基因OWR1定位在染色体9p33-34,现命名为endoglin基因。另一种与HHT血管畸形发生相关的基因OWR2定位在染色体12q,为ALK1。SMAD4,MADH4突变也与本病相关。
本病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确,该病的出血表现与固有的血管机械性脆性增加有关。主要病理变化是血管缺乏弹性纤维和平滑肌,受累的血管壁仅仅是一层内皮细胞,其周围由一层无肌肉、无弹性的疏松结缔组织所包围。血管壁脆弱易破,已不能收缩,呈血管瘤样扩张,称为毛细血管扩张,故容易引起出血。
临床表现
1.毛细血管扩张、动静脉畸形和受累血管破裂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
2.皮肤和黏膜血管病变多于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出现,多分布于面部、口腔黏膜、舌、唇、鼻黏膜、手背、甲床、耳部和消化道,呈针尖样、斑片状及小结节状,也可呈血管瘤样或蜘蛛痣样,稍高出皮肤表面,加压后可部分或完全消失。
3.同一部位的反复出血,出血症状常在幼年即出现,但也有在中年或老年以后才首次出现,常随年龄增长加重,在40~60岁之间可达高峰。儿童期多见鼻出血,青少年期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逐渐增加,表现为呕血、黑便、便血、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缺铁性贫血等,此外,可有咯血、血尿、月经量过多,眼底、蛛网膜下腔或颅内出血等。
4.约30%的患者有肝脏血管受累,多数无症状,肝动-静脉瘘致血流量增多,可出现肝大、肝区疼痛和压痛,局部可触及搏动性肿块、震颤,可闻及连续性血管杂音。
5.除阴囊外,皮肤的血管扩张一般不发生出血,故部分患者可终身无出血症状。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部分患者可见缺铁性贫血、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2.甲床毛细血管镜检查
可见血管袢异常扩张。
3.消化内镜检查
包括胃镜、结肠镜、小肠镜和胶囊内镜检查,内镜下可见类似于皮肤和口腔黏膜的血管病变。
4.CT、磁共振成像、多普勒超声、血管造影检查
可提示肝脏的动静脉畸形。
5.胃肠道X线血管造影
可显示消化道毛细血管扩张和动静脉畸形。
诊断
1.同一部位的反复出血,未能找到其他原因。
2.面部、口腔、鼻或牙部多灶性的皮肤或黏膜细点状或成簇的毛细血管扩张。
3.有阳性家族史。
4.病变部位血管病理组织检查可见血管壁变薄,缺乏弹性纤维、平滑肌等。如出血以内脏为主,且无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症存在,亦无家族史者,则诊断比较困难。这时纤维内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膀胱镜、子宫镜、腹腔镜)检查有助于诊断,而肺的动静脉瘘可做肺血管造影加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