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手术后出血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包括机械性出血和非机械性出血。机械性出血主要与手术操作有关,非机械性出血主要是由凝血机制异常、术前应用抗凝药物或患者本身存在先天性出血性疾病等。
病因
1.与手术有关的出血
(1)手术操作不当,如手术时止血不完善,血管结扎不牢或术后结扎线松脱等。
(2)循环血液中肝素残留。
(3)急性溶血反应。
(4)肝部分切除术后,残留肝脏需3~5天后才能增加凝血因子的合成。
2.先天性出血性疾病
多见于先天性的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导致的出血,如血友病。
3.其他
(1)使用抗凝血药物,可影响凝血因子的生成与活性,导致术后出血。
(2)肝脏外伤、肝硬化等会影响凝血因子的生成,肝硬化导致的门脉高压及脾大会导致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进一步影响止血功能。
(3)药物、输库存血等导致的血小板生成减少、破坏过多或血小板分布异常,可导致手术后出血。
(4)某些疾病如恶性肿瘤可引起凝血机制障碍。
检查
1.体格检查
检查患者有无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休克的症状和体征。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凝血因子、凝血四项等,观察有无血红蛋白减少及凝血障碍。
3.X线检查
放置胸腔引流管者,如引流液较多,可做X线检查,了解有无胸腔积液。
诊断
1.胸腔引流管如引流出血液>100ml/h,持续数小时,胸部X线片显示有胸腔积液,提示出血。
2.尿量<25ml/h,中心静脉压低于5cmH2O,输血后症状不好转或加重,提示出血。
3.有休克临床表现,且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持续下降,经输血后不能提高,提示有手术后出血的可能。
治疗
1.快速采取补液输血等保守措施。
2.查找病因,对凝血障碍的患者进行抗凝治疗。
2.对保守治疗和(或)抗凝治疗效果不佳者,应尽快手术探查和彻底止血。
预防
1.手术前常规进行凝血功能评估,包括病史和用药史。
2.术中严格止血,缝合切口前,手术野应无任何出血点。
3.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患者如出现烦躁、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等休克表现时,及时采取措施。
4.密切观察引流量,临床以100ml/h为警戒量,术后6小时内无减少趋势,应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