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医学百科 > 正文

睡行症
疾病

概述

睡行症过去习惯称为梦游症,是一种在睡眠中起床在室内或户外行走或做一些简单活动的睡眠和清醒同时存在的一种意识改变状态。发作时表现出低水平的注意力、反应性及运动技能,可在室内走动,做一些动作,多数情况下会自行或在他人引导下回到床上,无论是即刻清醒或次日醒来均不能回忆;常发生在入睡后90~120分钟的深睡期。儿童发病较多,可达1%~5%,成人低于1%,男性多见,有些患儿伴夜惊症遗尿症

病因

1.遗传因素: 睡行症有明显的家族倾向,家族中可出现多人患该症。
2.神经发育不成熟:此病可能与神经发育不成熟有关,有的患儿脑电图慢波增多.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电图改变也逐渐消失。
3.心理社会因素: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欠佳、情绪紧张、恐惧、焦虑也有一定关系。

临床表现

儿童在睡眠中突然起床,到室内外活动,如跑步、徘徊或做某些游戏活动。当时不完全清醒,睁眼或闭眼,步态不稳或敏捷,面部无表情,常不语,动作似有目的性。患儿虽然意识模糊,有时能避开障碍,也有时绊倒或撞墙,甚至从楼窗跌下,或未穿衣服走到寒冷的户外。经过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后来又自动上床入睡,醒后对梦游情况不能记忆。

检查

1.多导睡眠图显示发病在非快动眼睡眠 (NREM)睡眠3、4期,常见于夜间睡眠前1/3阶段NREM期结束时,脑电图在发作时可出现高波幅慢波。
2.辅助检查:血常规、血生化、状腺激素等常规化验,脑电图、脑CT、脑MRI等辅助检查,了解有无躯体疾病及脑部器质性病变。
3.心理测评:
人格测试如汪卫东教授研发的忆溯性人格发展量表(W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MMPI)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等,症状自评量表等。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

诊断

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诊断标准如下: 
1.反复发作的睡眠中起床行走数分钟至30分钟。发作时睡行者表情茫然、目光呆滞,对别人的招呼或干涉行为相对缺乏反应,要使患者清醒相当困难。
2.发作后自动回到床上或躺在地上继续睡觉。
3.尽管在发作后的苏醒初期可有短暂意识和定向障碍,但几分钟后即可恢复常态,不论是即刻苏醒或次晨醒来均完全遗忘
4.不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5.排除器质性疾病如痴呆癫痫等导致的睡行症,但可与癫痫并存,应与癫痫性发作鉴别,需排除癔症。
6.睡行症可与夜惊并存,此时应并列诊断。

鉴别诊断

1.夜惊: 睡行症与夜惊发作相鉴别,紧张害怕同时伴有尖叫是夜惊的特征。
2.癫痫自动症:颞叶癫痫可表现为入睡后起床活动,事后茫然不知,但癫痫患者常有其它自动症的表现,如伸舌、舔唇等,常持续数秒,事后完全遗忘,且癫痫发作时伴有典型的脑电图改变。
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常在夜间发生神志错乱。
4.分离性漫游:在分离性障碍中,发作持续时间要长得多,患儿警觉程度更高并能完成复杂的有目的的动作,且发作开始于清醒状态,儿童罕见。

治疗

无特效治疗方法,发生于儿童者,随发育成熟,该症会自然消失。治疗主要以预防伤害为主,患儿症状发作时,应引导其回到床上睡觉,不要试图叫醒他,隔日也不要告诉或者备患儿,以免加重患儿的心理负担。对发作与心理因素有关者,可以通过催眠治疗澄清问题、清除心理因素的影响,可有一定治疗效果。发作频繁者可选用苯二氮?镇静催眠药物睡前口服,减少发作,如地西泮劳拉西泮阿普唑仑艾司唑仑等。也可以口服抗抑郁药物如氟伏沙明、阿米替林氯米帕明等试用于治疗睡行症。

护理

1.避免因患儿偶然出现睡行行为而引起焦虑紧张的情绪,以致使睡行症状加重。
2.发作次数不多,一般无需治疗,但发作时应注意看护,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3.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培养孩子强大的抗压、抗批评能力。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