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虫咬皮炎是指由螨虫、蚊虫、蠓虫、臭虫、跳蚤、蜂、蜱虫等昆虫叮咬或受昆虫毒液、虫体粉毛刺激,而引起的局部皮肤过敏和炎症反应。虫咬皮炎是常见的皮肤病,其共同特点是皮损处可见针尖大小咬痕,自觉瘙痒,瘙痒的严重程度与昆虫的种类和数量,以及被叮咬者的皮肤敏感性有关。搔抓皮肤易引起继发感染。
病因
虫咬皮炎是由昆虫叮咬或其毒液、虫体粉毛刺激引起的,可引起虫咬皮炎的昆虫有螨虫、蚊虫、蠓虫、臭虫、跳蚤、蜂、蜱虫等。
临床表现
不同的蚊虫叮咬或伤害所致的虫咬皮炎,具有各自的临床表现。
1.螨虫皮炎
皮肤损害表现为水肿性风团样瘀斑、丘疹或丘疱疹,也可有小水疱或大水疱,常伴有抓痕与结痂。严重者可出现头痛、关节痛、发热、乏力、恶心等全身症状。
2.蚊虫叮咬
被蚊虫叮咬后可出现瘀斑、瘀点、丘疹或风团,自觉剧烈瘙痒,也可无症状。婴幼儿可发生血管性水肿。严重者可出现过敏反应,可以立即出现,也可以延迟出现。
3.蠓叮咬
皮肤损害表现为局部瘀点、水肿性红斑,或风团样丘疹、水疱,奇痒难忍,严重者可引起全身过敏反应。
4.臭虫叮咬
被叮咬后数小时,可出现风团样丘疹和瘙痒,皮肤损害的中央有针尖大小的瘀点、水疱、大片红斑或紫癜,并伴有剧烈瘙痒和疼痛。臭虫可在一晚多次叮咬,皮肤形成线状损害,常因搔抓而致色素沉着。
5.跳蚤叮咬
跳蚤一般在皮肤停留数分钟至数小时,被跳蚤吸血处形成带有出血点的红色斑丘疹,损害常成片分布。对跳蚤过敏者可出现水疱、红斑或紫癜。
6.蜂蛰伤
蜂蛰伤后,局部立即有明显刺痛感、烧灼感及痒感,很快出现红肿,中央有一瘀点,甚至形成水疱、大疱,偶尔可引起组织坏死。被多只蜂蛰伤时,可出现大面积肿胀,少数人有恶心、呕吐、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蛰伤后7~14天可发生过敏反应,如发热、荨麻疹、关节痛等。
7.蜱叮咬
蜱叮咬时不觉疼痛,1~2天后轻者出现局部红斑,中央有一虫咬的瘀点或瘀斑,重者瘀点周围红斑出现水肿或丘疹、水疱,可伴有畏寒、发热、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后期可出现结节,抓破后形成溃疡。
检查
1.体格检查
皮肤视诊可见瘀斑、瘀点、丘疹、丘疱疹、水疱、风团、肿胀等皮肤损害。
2.皮肤镜检查
可观察到被昆虫叮咬后的咬痕或靶样损害,是确诊虫咬皮炎的直接依据。
诊断
根据虫咬病史、季节、个人生活环境、典型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的阳性表现,可作出诊断。
1.有明确的被昆虫叮咬的病史,或处于昆虫活跃的季节,或个人生活环境中有较多蚊虫。
2.有瘀斑、瘀点、丘疹、丘疱疹、水疱、风团、肿胀等皮肤损害,以及自觉瘙痒等典型临床表现。
3.皮肤镜检查观察到被昆虫叮咬后的咬痕或靶样损害。
鉴别诊断
1.荨麻疹
首先有痒感,搔抓后出现红色、高出皮肤表面的水肿样风团,可发生于局部或全身皮肤。风团时起时消,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
2.接触性皮炎
有过敏性物质接触史,接触部位突然发生与接触物质一致的、边界清楚的皮肤损害,中心无瘀点或水疱,去除病因,皮肤损害可很快消退。
治疗
虫咬皮炎以抗炎、抗过敏治疗为主要治疗原则。治疗方法主要为药物治疗,有些类型的虫咬皮炎,在药物治疗前,需先进行紧急处理。
1.紧急处理
被有些昆虫叮咬或伤害后,需要先进行紧急处理,如被蜂蛰伤后,应立即将毒刺拔出,并挤出毒液,局部用冰块冷敷。被蜱虫叮咬后,不可强行将蜱虫拔除,以免撕伤皮肤或将蜱虫的口器折断在皮肤内,可用乙醚或局麻药涂在蜱虫头部,待其自行松口后,用镊子轻轻拉出,并消毒伤口,如口器残存,则需局麻后手术取出。
2.药物治疗
如果不能明确引起皮炎的蚊虫类型,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常用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物。症状轻微者,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霜,内服抗组胺药物;皮损泛发、过敏反应严重者,需要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如继发细菌感染,还需要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
预后
1.并发症
虫咬皮炎严重者,可能出现过敏性休克。
2.预后
虫咬皮炎的预后与昆虫的种类,患者的年龄、是否是高敏体质等因素有关。
护理
注意保护皮肤损害部位,不宜抓挠或用热水烫洗,以免皮肤破溃继发细菌感染,或加重病情。
预防
1.保持生活及工作环境清洁、干燥,定期清理阴暗、潮湿的角落,有助于预防蚊虫滋生。
2.勤晒被褥,勤换洗床上用品,夏季应先将储藏的凉席清洁干净并充分晾晒后再使用,有助于抑制螨虫生长。
3.定期对生活环境进行消毒、杀虫。
4.养宠物的家庭,要勤给宠物洗澡、清洁皮毛。
5.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洗衣物,有助于预防蚊虫叮咬。
6.注意加强个人与职业防护,夏季注意应用蚊帐、防蚊门帘、蚊香、驱蚊花露水等防蚊措施,去野外等蚊虫较多的地方时,应穿长裤及长袖上衣,并扎紧袖口、裤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