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医学百科 > 正文

喉痈
中医

概述

喉痈,中医病名,是指发生于咽喉及其邻近部位的肿。本病皆因热毒引发,病情发展迅速,每致咽喉肿塞、剧痛、吞咽困难,甚则阻塞呼吸,危及生命,故《灵枢·痈疽》说:“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历代医家对喉痈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辨证用药及外治方法等均有比较详尽的论述,并根据痈肿的发病部位、发病原因、痈肿的形色及证候特点等,提出了众多的名称,如喉关痈、积热喉痈、大红喉痈、锁喉痈等。现代多根据其发病部位,将常见的喉痈进行了统一的命名:生于喉关的称喉关痈或骑关痈,生于会厌的称会厌痈,生于喉底的称里喉痈,生于颌下的称颌下痈。西医学的扁桃体周围脓肿急性会厌炎及会厌脓肿、咽后脓肿咽旁脓肿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施治。
本病以喉关痈、会厌痈为常见,多发于青壮年。里喉痈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


病因

本病多因脏腑蕴热,复感风热邪毒,或异物、创伤染毒,内外热毒搏结咽喉,灼腐血肉而为脓,毒聚而成痈肿。喉痈的病程可分为酿脓期、成脓期、溃脓期三个阶段。酿脓期为外邪侵袭,热毒搏结;成脓期为热毒困结,化腐成脓;溃脓期为气阴耗损,余邪未清。


临床表现

喉痈起病急,发展迅速,常导致咽喉肿塞,吞咽、呼吸受影响。主要症状是咽喉肿胀、疼痛甚剧、焮红漫肿、吞咽呼吸受累等。随病情发展,咽喉疼痛逐渐增剧,吞咽、语言困难,咽喉红肿,局部逐渐高突,为喉痈的共同症状,但因痈肿所在部位不同,临床症状有所差异。
1.喉关痈
初起症状与风热乳蛾同,继而加重,疼痛偏于一侧,吞咽困难,口涎外溢,语言含糊,张口困难,汤水易从鼻中流出。检查时见痈肿位于一侧,该侧喉核、喉关明显红肿突出,尤以喉核前上方为甚,喉核被推向后下方,悬雍垂亦红肿,被推向对侧。患侧下颌角有痰核、压痛。本病如不能早期消散,五六日可成脓。
2.里喉痈
多发生于小儿,起病急,疼痛剧烈,语言带鼻音颈项强直,吞咽困难,甚者痈肿阻塞气道,出现痰鸣气急、呛咳呼吸困难。更甚者可发生窒息危证。检查见喉底的一侧,红肿突起,患侧咽壁也红肿,颈部常有痰核。本病如不早期消散,三四日即可成脓。
3.颌下痈
咽部及颈部疼痛甚剧,吞咽困难,牙关紧,张口难。检查患侧下颌部肿胀压痛,喉核及该侧咽壁被推向咽腔中央,喉核无红肿,悬雍垂多呈水肿,颈项肿胀有痰核。
4.上腭痈
咽痛、饮食、语言均感困难,患者每取仰头姿势。检查见痈生于上腭部,患处红肿,肿甚者如半个核桃,悬于上腭,下垂抵舌,脓熟溃破时往往从鼻孔流出脓血。


检查

1.望诊:包括患者神、色、形、态的全身望诊,头面部、五官、颈项躯体、皮肤的局部望诊,舌质与舌苔变化的望舌,以及1排出物和小儿指纹的望诊。
2.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3.问诊:包括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饮食口味、问睡眠、问二便等,以及小儿年龄、胎产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预防接种史等问诊。 
4.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辨证施治

喉痈辨证中要注意有脓无脓,若肿胀散漫,可用压舌板轻触患处,坚硬者,脓未成;如红肿光亮、高突,四周红晕紧束,按之软者,是为脓已成。又脓未成之时痛觉散漫,脓已成则痛觉集中,且有跳动之感。《咽喉经验秘传·治法凡例》中说:“凡喉症至五日,而重如三日前,症虽重尚未成脓,药能消散,若过五六日,患处多成脓。”辨别脓之成与否,对指导治疗有很大的意义。
(一)内治法
1. 酿脓期
证候:喉痈初起,咽痛逐渐加重,吞咽不利,吞咽时疼痛尤甚,患处黏膜色红漫肿或颌下肿胀,触之稍硬。伴发热恶寒头痛,周身不适,口干咳嗽痰多,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
2. 成脓期
证候:咽痛剧烈,胀痛或跳痛,痛引耳窍,吞咽困难,口涎外溢,或张口困难,言语不清,如口中含物,或咽喉阻塞,吸气难入。患处红肿高突,或隆起顶部红里泛白,触之有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颌下有臖核。伴高热,头痛,口臭口干,便结溲黄,舌质红,苔黄厚,脉洪数有力。
治法:泄热解毒,消肿排脓。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红肿疼痛重者,加蒲公英、连翘、紫花地丁以增清热解毒之力;高热伤津者,去白芷、陈皮,重用天花粉加玄参;便秘加大黄;痰涎壅盛,可加僵蚕、胆南星等以豁痰消肿。
若热毒侵入营血,扰乱心神,出现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者,应以清营凉血解毒为主,可用犀角地黄汤,并选加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以开窍安神。
若有痰鸣气急,呼吸困难者,按急喉风处理,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3. 溃脓期
证候:咽痛逐渐减轻,患处红肿突起已平伏,黏膜色红欠润,或溃口未愈合。身热已平,咽干口渴,倦怠乏力,懒动少言。舌红或淡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清解余毒。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可加太子参以加强本方益气生津之功;加金银花、蒲公英以清解余毒。
(二)外治法
1. 吹药:可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中药喷剂吹喉关红肿处,每日数次。
2.含服:可用清热解毒、利咽止痛的中药含片、滴丸含服,如六神丸等。
3. 含嗽:可用金银花、桔梗、甘草煎水,或用内服中药渣再煎之药液,冷后频频含漱。
4. 超声雾化吸入:可用金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板蓝根、牡丹皮、赤芍各10g,煎水500ml,每次用20~30ml作超声雾化,每日1~2次。
5. 外敷:颌下肿痛明显者,可用紫金锭或如意金黄散,以醋调敷,每日1次;亦可用木芙蓉叶60g,红糖6g,捣烂外敷肿痛处。
6. 排脓:喉痈脓成之后,应及时排脓。可行穿刺抽脓,或切开排脓;里喉痈应采取仰卧垂头位,并在做好抽吸痰液及气管切开器械的准备下进行,以防脓肿突然破裂,脓液涌入气道,导致窒息。
(三)针灸疗
1. 体针:咽喉肿痛甚者,针刺合谷、内庭、太冲等穴以消肿止痛,用泻法,每日1次。张口困难者,针刺患侧颊车、地仓穴,以使牙关开张。
2. 刺血法:痈肿未成脓时,可酌情用三棱针于局部黏膜浅刺5~6次,或用尖刀轻轻划痕使其出血,以泄热消肿止痛。高热者,用三棱针刺少商、商阳或耳尖,每穴放血数滴,以泄热解毒。
(四)擒拿法
适用于咽喉痈,咽喉肿塞,疼痛剧烈,汤水难入者。  
其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单侧擒拿法与双侧擒拿法。
单侧擒拿法:患者正坐,单手侧平举,拇指在上,小指在下。术者站于患者举手之正侧面,用与患者同侧手的食、中、无名指,紧按患者鱼际背部(相当于合谷穴处),小指扣于腕部,拇指与患者拇指罗纹相对,并用力向前压紧,另一手拇指按住患者术侧锁骨上缘肩关节处,食、中、无名指紧握腋窝处,并用力向外拉开。如此反复多次,此时患者咽喉疼痛明显减轻,助手则可将汤药或稀粥喂给患者缓缓咽下。
双侧擒拿法:患者坐在没有靠背的凳上,术者站在患者背后,用两手从患者腋下伸向胸前,并以食、中、无名指按住锁骨上缘,两肘臂压住患者胁肋,术者胸部贴紧患者背部。位置固定好后,两手用力向左右两侧拉开(沿锁骨到肩胛),两肘臂和胸部将患者胁肋及背部压紧,三方面同时用力,以使患者咽喉部松动,便于吞咽,助手则可将汤药或稀粥喂给患者缓缓咽下。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