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医学百科 > 正文

白痢
中医

概述

中医病名,为痢疾之一种。痢疾便下白色黏冻或脓液者称白痢,亦称白滞痢。
痢疾古称肠澼、大瘕泄,至晋唐方谓之痢,根据病因或症状特点有不同的分类。白痢为其中之一,与之对应的有赤白痢、血痢、脓血痢等。单纯的白痢不多见,往往赤白相兼,或白多赤少,或赤多白少。

病因

《千金要方·热痢第七》说“冷则白,热则赤”,明确指出便下色白与冷有关;《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则更进一步指出:“白痢者,由肠虚而冷气客之,搏于肠间,津液凝滞成白,故为白痢也”。可见白痢最主要的病因病机为脾阳不足,寒湿侵袭,邪壅肠中,气血与之相搏结,化为脓水,发为痢疾。
亦有因为湿热者,但较少见。如《张氏医通》卷七:“白痢初起,里急后重,频欲登圊,及去而所下无多,才起而腹中复急,皆湿热凝滞所致。”

临床表现

1.寒湿证
便下色白如冻胶或鼻涕,兼见腹痛,后重,不能食,小便清利,或手足厥冷等。
2.湿热证
症见痢下白色,黏冻多脓,腹痛,里急后重,小便赤涩,或兼口渴等症。

辨证施治

1.寒湿证
证候:便下色白如冻胶或鼻涕,兼见腹痛,后重,不能食,小便清利,或手足厥冷等。治法: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代表方:不换金正气散加减。常用药:藿香芳香化湿,苍术、半夏、厚朴运脾燥湿,炮姜、桂枝温中散寒,陈皮、大枣、甘草行气散满,健脾和中;木香、枳实理气导滞。
2.湿热证
证候:痢下白色,黏冻多脓,腹痛,里急后重,小便赤涩,或兼口渴等。治法:清肠化湿,调气和血。代表方:芍药汤加减。常用药:芍药、当归、甘草行血和营,以治脓血;木香、槟榔、大黄行气导滞,以除后重;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解毒;少佐肉桂辛温通结;加用金银花可增强清热解毒之效。
3.儿童白痢
证候: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下脓血。治法:温中散寒,补脾胃。名医验方:“温六一”泡药方治疗儿童白痢。此方为天津已故名老中医陈芝圃老先生的经验方,功能温中散寒,补脾胃,通行水。处方:干姜3g,六一散9g。泡法:将药放在盖碗内,用开水100ml,泡透,冷时用纱布过滤,去药留汁,加白糖20g。
服法:温后频服。

预防调护

痢疾患者,须适当禁食,待病情稳定后,予清淡饮食为宜,忌食油腻荤腥之品。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