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医学百科 > 正文

赤痢
中医

概述

中医病名,为痢疾之一种,亦名血痢,指痢下多血或下纯血者。

病因

《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热乘于血,则流渗入肠,与痢相杂下,故为赤痢。”《千金要方·热痢第七》说“冷则白,热则赤”,均明确指出便下色赤与热有关。

临床表现

赤痢多见于湿热痢疫毒痢,一般均可见腹痛里急后重,便下纯血,肛门灼热,口渴,尿赤等症。

辨证施治

1.湿热痢
证候: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治法:清肠化湿,调气和血。代表方:芍药汤加减。常用药:芍药、当归、甘草行血和营,以治脓血;木香、槟榔、大黄行气导滞,以除后重;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解毒;少佐肉桂辛温通结;加用金银花可增强清热解毒之效。
2.疫毒痢
证候: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除积。代表方: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前方以清热凉血解毒为主,后方能增强清热解毒之功,并有调气和血导滞作用,合用对疫毒壅盛、壮热口渴、腹痛里急后重特重、下痢鲜紫脓血者有相得益彰之效。常用药: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清热化湿,凉血解毒,加金银花、地榆、牡丹皮增强清热凉血;芍药、甘草调营和血,木香、槟榔调气导滞。

预防调护

痢疾患者,须适当禁食,待病情稳定后,予清淡饮食为宜,忌食油腻荤腥之品。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