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医学百科 > 正文

泄泻
中医

概述

泄泻是指因感受外邪,或被饮食所伤,或情志失调,或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等原因引起的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泄如水样为主证的病证。一般根据病因病机运用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的方法治疗。

病因病机

泄泻的病位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肠,其中主脏在脾,其致病原因包括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脾肾阳虚等。其主要致病因素为湿,即《难经》所谓“湿多成五泄”。
1.感受外淫
六淫外邪伤人,主要以湿为主,常夹杂寒、暑、热等病邪,导致肠胃功能失调,皆使人发生泄泻,脾脏喜燥而恶湿,外来之湿入侵则最容易困遏脾阳,从而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而导致泄泻。寒邪或者暑邪也能直接影响脾胃,使脾胃功能失调,运化失常,清浊不分,而成泄泻。
2.饮食所伤
脾胃为仓廪之官,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液;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故饮食不当,如饮食过量导致宿食内停;或过食肥甘厚味,呆胃滞脾,湿热内蕴;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伤及肠胃;或过食生冷,导致寒湿交阻等,皆可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致使脾胃的传导失司,升降失调,水谷停滞而导致泄泻。
3.情志不舒
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木横乘土,脾胃受制,运化失常,或忧思气结,脾运阻滞,均致水谷不化,下趋肠道为泻。若素体脾虚湿盛,运化无力,复因情志刺激、精神紧张或于怒时进食,均可致肝脾失调,易形成泄泻。
4.脾胃虚弱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若因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虚弱,中阳不健,运化无权,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清气下陷,水谷糟粕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5.脾肾阳虚
久病之后,肾阳损伤,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命门火衰,不能助脾腐熟水谷,水谷不化,而为泄泻。
6.中气下陷
久病失治误治,导致中气被损伤引起中气下陷,不能提升阳气,故而不能温煦腐熟水谷,水谷不化,成为泄泻。

辨证施治

1.寒湿停滞
证候:泻下清稀,严重时如水样,腹痛伴有肠鸣痞满,脘腹胀闷,食少,或者兼有外感症状既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等症。舌薄白或白腻,脉濡缓。治则:芳香化湿,疏表散寒。主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2.湿热壅滞
证候: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或泻下不爽,粪色黄褐而臭,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肛门灼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治则:清热利湿。主方:葛根芩连汤加减。
3.暑湿壅滞
证候:发于盛夏之时,腹痛泄泻,泻下如水,暴急量多,粪色黄褐,伴见发热心烦,胸闷脘痞,泛恶纳呆,自汗面垢,口渴尿赤。治则:清热化湿。主方:黄连香薷饮加减。
4.饮食停滞
证候:腹痛肠鸣,泻后痛减,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夹有不消化之物,伴见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治则:消食导滞。方药:保和丸加减。
5.肝气乘脾
证候:肠鸣攻痛,腹痛即泻,泻后痛缓,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诱发,平素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矢气频作。治则:抑肝扶脾。主方:痛泻要方加减。
6.脾胃虚弱
证候:大便时溏时泻,反复发作,稍有饮食不慎,大便次数即多,夹见不化水谷,伴见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少华,肢倦乏力。治则:健脾益胃。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7.肾阳虚衰
证候:每于黎明之前,脐腹作痛,继则肠鸣而泻,完谷不化,泻后则安,伴见形寒肢冷,腹部喜暖,腰膝酸软。治则:温肾键脾,固涩止泻。主方:四神丸加减。
8.中气下陷
证候:多由久泻或大病或久病导致的久泻不止,甚者脱肛,伴见小腹坠胀,纳呆,少气懒言,体倦肢軟,渴喜温饮,消瘦等。治则:升阳举陷止泻。主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9.上热下寒
证候:肠鸣下利,干呕呕吐,伴见心下痞满,口渴喜饮,偶有口苦,心中烦闷,小腹喜温等。治则:和胃开脾止泻。主方:半夏泻心汤加减。

其他疗法

1.针灸分型治疗
(1)急性泄泻  治则:除湿导滞,通调腑气。以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天枢、上巨虚、阴陵泉、中脘。配穴:寒湿者,加神阙;湿热者,加内庭、曲池;食滞者,加中脘、梁门。操作:毫针泻法。神阙用隔姜灸法。
(2)慢性泄泻  治则:健脾温肾,固本止泻。以任脉及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天枢足三里,大肠俞三阴交。配穴:脾虚者,加脾俞、太白;肝郁者,加太冲,太冲;肾虚者,加肾俞、命门、关元。操作:神阙用灸法;天枢用平补平泻法;足三里、公孙用补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2.穴位注射法
选天枢、上巨虚。用黄连素注射液,或用维生素B1、B12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0.5~1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
3.耳针
选大肠、胃、脾、肝、肾、交感。每次以3~4穴,毫针刺,中等刺激。亦可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4.拔火罐
(1)取穴  天枢关元大肠俞小肠俞。
(2)方法  留罐10分钟,日二次。

预防调护

1.饮食
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喝生水、冷水等;泄泻病人饮食要清淡易消化,不宜吃甜、冷、肥腻的食物;某些食物进食后会引起泄泻者,应忌食。
2.增强体质
慢性泄泻病人,应加强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如体操、太极拳、气功等。
3.预防
平素注意天气变化而增减衣物以防外感引起泄泻。
泄泻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在中医治疗上应明确证型,正确的辨证论治从而选方用药,针灸治疗急慢性泄泻效果较好,但对严重失水或由恶性病变所引起的泄泻,则应采用综合性治疗。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