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知识 > 光通讯 > 正文

赵梓森 又名:中国光纤之父

赵梓森(1932年2月4日——),广东中山人,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高级会员,他是我国光纤通信技术的主要奠基人和公认的开拓者,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

学习及工作经历

赵梓森195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信系,之后历任武汉邮电学院讲师,邮电部激光通信研究所所长、总工程师,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主要建树

1973年,世界上光纤通信还在探索,尚未实用,赵梓森在考证了当时众多学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系统而完整的光通信系统(包括器件、光纤)设计理论,实现了光纤通信三个重要领域的有机结合。

在国内率先提出 ‘用石英做光纤、半导体激光器做光源、数字编码做通信机’的正确技术路线,并一直沿用至今,使我国在发展光纤通信道路上少走了多年弯路。

在当时实验设施和科研条件极差的情况下,克服重重阻力,于1979年拉制出来我国第一根具有实用价值,每公里衰耗只有4分贝的光纤。

赵梓森领导创建了6项具有我国光通信发展里程碑意义的光通信系统和工程,其系统速率从8M,32M,140M到565Mbps,采用波长从0.8到1.3和1.55微米,均使用我国自主开发的光电子器件。其中:1982年,赵梓森和同事们一道,研制、设计、安装并开通了8兆毕/秒光缆市话通信工程,该工程是我国第一条实用化的光纤通信工程,属于国家“六五”工程,它的建立,开创了我国光纤通信工程应用的历史新篇章;1985年,他率领一批科技人员,完成了我国第一个34兆毕/秒市光缆通信系统工程,即汉-荆-沙工程,为我国18万公里明线改造为架空光缆线路做出了示范,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七五”期间,作为国家科委光纤通信专业组总组组长的赵梓森,又担负起组织力量完成国家重点攻关课题——140兆毕/秒光缆通信工程。当赵梓森和同事们承担研制的140兆毕/秒光纤通信系统在国家“七五”科技攻关成果展览通信馆展出时,党和国家领导人详细地观看了该套系统,并指示:“要大力发展光纤通信在我国的应用”。目前世界上最长的京-汉-广140兆毕/秒架空通信工程,也是由赵梓森率领一批科技人员共同完成的,它全部采用我国独立研制的光电设备。

由赵梓森直接参与和技术总负责的项目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4项,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

主要著述

他编著了国内第一部光纤通信系统的书籍《数字光纤通信系统原理》。他编著的《单模光纤通信系统原理》获国家优秀科技出版物二等奖。共发表论文50余篇,著书和合著10本。

担任的社会职务

赵梓森曾长期担任湖北省科协副主席,并作为国家科委光纤通信专家组总体组组长、国家光纤通信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先后参与起草了国家“六五”至“十一五”光纤通信发展规划。他多次率团出国考察,出席欧洲通信协会以及CCITT等国际会议,还以中国通信协会光纤通信专业委员会主任身份,主持了第一、二届全国光纤通信学术会议。

从1983年起,他连续当选为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及主席团成员;2002年,已满70岁的他作为湖北省党代表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现在他仍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武汉.中国光谷,首席科学家;中国通信学会第四、第五、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理事;信息产业部通信科技委顾问;湖北省通信学会名誉理事长;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

所获荣誉

1985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97年,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师协会授予赵梓森院士IEEE--Fellow 荣誉称号。
200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为他颁发了“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内容来自百科网